“摄影”在拉丁文中由两个单词合成,Photo是“光”、Graphy 是“画法”,两者合起来,就是“用光绘画”。可见摄影与光的特别关系,无论拍摄什么对象,都需要光的照射,只有合理控制光线,才能获得理想的画面。
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一部分被物体吸收,一部分穿透物体形成透射光,一部分被物体表面反射出来形成反射光。即光的吸收、透射和反射。
1.光的吸收。一般来说,表面灰暗、粗糙的物体吸收率高,表面光亮、平滑的物体吸收率低。有些被摄物体对光的吸收率很高,如天鹅绒能够吸收90%的光,只有反射出很少的光线。光被吸收的特征在摄影曝光中需要引起重视,对这类物体的曝光要精准,才能更好再现其貌。
2.光的反射。由于物体表面结构不同,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镜面反射、漫反射、半漫反射。
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是指光线有确定方向的反射,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且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平面法线同处于一个平面内。例如光滑的玻璃制品和金属抛光面。摄影时应避免镜面反射光线进入镜头,这是应为镜面反射光线极强,容易在像片上将形成一片白色亮点,影响成像质量。
当物体表面结构为粗糙状时,产生的反射光属于漫反射光。其特点是入射光方向明确,而反射光向四周均匀地辐射衍散,没有方向性。例如松软的土地、粗糙的墙面和毛料表面等。
很多物体的表面结构,是介于粗糙于光滑之间,所以对光的反射作用也介于二者之间,属于半漫反射的性质。半漫反射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明亮的耀斑,从不同方向上看其亮度是不同的。例如人的皮肤、木制家具和树叶等。
3.光的透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光直接透过透明的介质(玻璃、塑料、水)进行照射,形成直射光;另一种是光透过半透明介质进行照射,将光线漫射开来,形成柔和的散射光。
现实当中,物体形态是光照现象的综合结果,既有漫摄、镜面反射,也有一些吸收、透射和折射。比如,一个侧光照射下的苹果,它的受光面会强烈反射有色光波,大部分是漫反射,但在平滑表面也会反射明亮的光斑,苹果的轮廓和另一侧面相对黑暗的阴影则进一步提供了它的整体形态信息。
在摄影曝光过程中,常常用到“照度”和“亮度”两个概念,对光源和光线的明亮程度进行表述和比较。
光的照度是光源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照强度。一般用E表示,单位为LX(勒克斯),1Lx等于1平方米上接受1流明的光通量。即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如,在点光源下,一个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增加一倍,照度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光的亮度是物体表面接受照明光线后反射出来的明亮程度。亮度不仅取决于光源的强度,同时与物体表面的反光率密切相关。例如,在同一光源下,同等距离,浅色物体就比深色物体更显明亮,因为前者反光率比后者反光率高。
无论是光的吸收、反射、透射,还是照度、亮度,对于摄影曝光来说都非常重要。实际中,我们用侧光工具来侦测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情况,来了解被摄物体的黑白明暗,为精准曝光提供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