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的话
在巴西里约、伊瓜苏等多地举办的“中国日”和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伴着明月美景,中巴两国美食争相亮相。中式月饼、桂花酒以及巴西的嘉宝果、巴西莓、瓜拉纳等特产,让巴西人暖胃暖心,也让中国游子感受到了“他乡是故乡”的亲切。在中巴往来中,食物交流历史最为悠久,也颇令人难忘。
▌人民日报驻巴西记者 陈效卫
最近一个时期,一篇堪称“中国吃货史”的《穿越到先秦吃顿饭,差点饿死》奇文,在各大网站蹿红。开篇是先秦某店小二与客人的一段对话: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有,而且西红柿是美洲货,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土······”
作者通过“递退”排除法,逐步让客官“客观”地直面现实,最后食谱上能提供的“超豪华”套餐也只有:
“粟米(即小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因缺乏食材、调料乃至厨具,今人面对古代色香味皆不全的“大餐”,恐怕只能败兴而归,空腹收场。
对于那些痴迷于古代宫廷戏的王子公主粉丝们,作者是在劝说他们放弃幻想和穿越,因为即使“世世代代降生在帝王家”,“做个吃货,也分外艰难”。
作为附录,作者列了一个表格,按时间顺序对中国引进食品进行了探源。毫无疑问,就个人而言,西汉旅行家、外交家张骞对中国餐桌的贡献最大;就国家而言,贡献最大者则非地大物博的拉美国家巴西莫属。
巴西与中国虽分处南北半球,但两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有诸多相似相近之处,因而农作物在“飘洋过海”后大都能因地制宜、茁壮成长,不存在所谓“橘生淮南”之说。
01 中巴交往元年,应从1812提前到1573
自汉代以来,中国从世界各地引进了多种食物。很多是解馋小吃调料类,属锦上添花。而来自巴西的食物,则属解饿救命类,是绝对的雪中送炭。其中,最值得大说特说的就是红薯。
红薯,是旋花科的一种食用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红薯被从巴西等美洲国家带到西班牙,16世纪随西班牙殖民者传至菲律宾,1573年引入福建。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甘薯疏序》中提出了“南种北引”的著名论断,将东南地区种植的红薯引到上海,此后传遍全国。因最初来自外番,故被叫做“番薯”。
与中国传统和此前引进的食物相比,红薯拥有无与伦比的三大优势:
一是高产稳产。红薯是迄今亩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最高可达5000多千克,而小麦亩产量通常只有400-500千克,水稻则更低。不仅如此,红薯适应环境能力强,具有耐旱、耐瘠、耐风雨、抗病害力强等特性,在山岗、平原、沙荒地等各类土质中都能种植。
二是营养丰富。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清代药学名著《本草纲目拾遗》称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今人更重视其“养颜、减肥、通便、排毒”等四大功效。
三是便于加工。此前中国人的主食,无论是粟、黍,还是小麦、水稻,加工都颇费时费力:收割、晒干、脱壳,面食还要研磨做成型。而大块头的红薯,挖出来即能生食,煮、蒸、烤都无需考虑其形状,过程异常简单,省心度堪比煮方便面。
在战争频仍、天灾不断、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的过去,“填饱肚子”是民众一生为之奋斗的大事。古人只吃饔飧两餐,且有时饔飧不继,与食物匮乏有很大关系。汉语迄今最常用的问候语“你吃过饭了吗”,也是几千年来少食语境沉淀所致。红薯在明朝传入中国后,犹如“救星”降临,使吃饭难题得到极大缓解,也因此有了清代的人口大爆炸:1741年突破1亿,1834年骤增至4亿。这也反过来解释了汉唐盛世千年人口徘徊的原因。当然,为中国主食做出贡献的还有从拉美引进的土豆和玉米,只不过是“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产量稳定在1亿吨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80%,对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正因持久广泛的种植,红薯才有了如此众多的别称:番薯、蕃薯、番芋、番葛、萌番薯、甘薯、甜薯、白薯、金薯、朱薯、红皮番薯、枕薯、玉枕薯、山芋、红芋、白芋、红苕、白苕、线苕、地瓜、茴芋地瓜、山药、地萝卜等等。
中巴交往史一般上溯到中国茶农在里约种茶的1812年。红薯的引进,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将中巴交往的历史由1812年向前推进了239年。
位于巴西里约的中国亭,旨在纪念1812年首批来巴西培育茶树的中国茶农。1812年也因此被认定为中巴交往的肇始。陈效卫摄
02 “你吃过饭了吗?”巴西人的问候不是虚指
巴西提供的不仅仅是这个“民以食为天”的红薯,还有“薯家三兄弟”(红薯、马铃薯、木薯)中的木薯。木薯,别称南洋薯、木番薯、树薯,在原产地是当地人的主食,可做成木薯粉混合在饭里吃,或炸木薯块,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被称为“食谱之根”、“生命之根”。清朝末期木薯从巴西引进中国,后遍种于长江以南,其中以两广、福建、海南和台湾为最。
超市出售的红薯和木薯,也是巴西人常吃的食物。陈效卫摄
作为世界四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的花生,其作用无需赘述。花生起源有多种说法,源于巴西的理由是当地曾找到花生属的许多野生品种。笔者常驻的里约,马路边到处都是秧苗、花朵都与花生酷似的野花生。
里约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花生。陈效卫摄
在蔬菜和水果方面,巴西对中国的贡献同样可圈可点。如西红柿(番茄)在18世纪末由巴西传入我国。最初供观赏,19世纪中期开始作为蔬菜栽培。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西红柿栽培面积最大、生产总量最多的国家,年产约6000万吨。西红柿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
原产巴西东北部的腰果,又名鸡腰果、介寿果和槚如树,16世纪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坚果中的“老大”,腰果营养丰富,清脆可口,无论是油炸、盐渍、糖饯,皆香美可口,风味独特。瑞士的果仁巧克力、印度的咖喱、美国的冰激凌和中国的清炒虾仁,都离不开它。因含有大量的亚麻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腰果还有润肺、去烦、除痰、健脾胃等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腰果整体上应归为水果类。腰果在树上如倒挂金钟一般生长,日常吃的作为干果的腰果,只是硕大的红色(或黄色)果托下那个一点点的硬壳中包裹的部分,是整个果实的种子;上面像苹果又像梨的果肉部分,肥美多汁,可直接啃食,也可榨汁。另外,作为干果的腰果,其坚硬的果壳有剧毒。据说,腰果最初就是用作毒药使用的。为避免食客中毒,厂家总是先去掉壳再出售。在手工加工的年代,工人即使有手套保护也时常受到毒害。
超市里的腰果“本尊”:上为水果,下为带壳的干果。陈效卫摄
作为世界第三大水果供应国,巴西为我们提供的水果种类丰富。国内早已引进栽种的有菠萝(也叫凤梨)、草莓、牛油果、番荔枝(也叫释迦果)、针叶樱桃、番石榴、草莓番石榴、瓜拉那等等。
“吃水不忘挖井人。”对于从巴西引进的食物,中译时都尽量标出原产地,如巴西坚果、巴西果、巴西红果(也叫红果仔)、巴西栗等。这种含“巴西”字样的补译,除了可以追溯出处外,还有利于定性。如巴西莓,一看即可知其为莓的一种,进而联想到草莓、蓝莓等。相反,英语的音译“阿萨伊”,就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同样,汉译“巴西果”,也可鉴其原产地。而美国自创的“passion fruit”,就达不到这一目的。“passion”一词本意为“受难”,因为巴西果的花形像耶稣走上十字架时头戴的荆棘王冠,花蕊像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钉子。美国电影《耶稣受难记》的英文原文就是“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这样,“passion fruit”就应译成“受难果”。“爱情果”或“激情果”之译写,明显属望文生义,并导致了一些时髦青年男女“吃对了果,用错了情”。
国内已引进的巴西果,别称百香果、鸡蛋果、西番莲,也被错译为激情果、爱情果、热情果、情人果等。陈效卫摄
巴西人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这么多食物。当他们问候“你吃过饭了吗”时,自然会心有所指。
03 巴西食物,为啥成了“穿越的明星”?
英语有个词叫“时代错误”或“时序倒错”(anachronism),指的是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弄错,提前或推后计算和记录,“关公战秦琼”就是一例。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对于那些融进了地理、植物、风俗、科技、对外交往等因素的食物,要说清来龙去脉而不穿越,委实不易。正因如此,许嘉璐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就不仅仅是一本“大家小书”。看似简单的小册子,实则是包罗万象的大手笔、大制作。
巴西食物引进中国,更增加了“穿越”的可能。客观上,巴西是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之一,食物引进基本上都是在走间接路线:由西班牙人带入其菲律宾殖民地,再由菲律宾传入中国。而且,一些食物拥有多个源头。如花生,老家可能同时在巴西和中国;玉米,则有墨西哥、秘鲁和古巴等三个“娘家”。此外,别称过多,也导致了“时代错误”。如宋朝苏东坡和周文璞分别写过“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哦诗礼塔作佛事,同吃地炉山芋羹”等诗句,后世不明事理者便以此作为“红薯早已存在”的依据。实际上,宋朝的“红薯”就是薯蓣,也称山薯蓣、土薯、山药、怀山药、淮山、白山药等。目前在南方一些地方,“番薯”、“红薯”、“山芋”仍是同义词。
古装剧常有的穿越,也强化了民众的“时代错误”。在穿越的食物中,红薯扮演了“明星”角色。如在古装剧《苏东坡》中,主人公对灾民提到了“吃了人家的红薯不能忘恩”。而在电视剧《神探包青天》中,一老农招呼包拯一行吃玉米(明朝从拉美引进)和红薯,让两种食物同时穿越。有些电视剧讲的是明朝之前的事,主人公却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挂在嘴边,明显就是在“假说”。
原产于巴西的火龙果,也成为穿越的“新星”。在古装剧中,但凡画面中出现果盘,火龙果十之八九会及时到场,俨然就是剧组的常备军。如在《陆贞传奇》中,火龙果数次出镜亮相。该剧讲的是北齐的故事,离中国从巴西引进火龙果还差1000多年!至于源自拉美其他国家的食物,穿越也同样常见,如土豆、辣椒等。
另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原产食物众多,巴西或种植或进口,基本上是悉数舶来。其中,主食有大米、小米;蔬菜有白菜、韭菜、冬瓜、大豆、山药、茭白、黑木耳;果品有桃、梨、杏、李、橘、橙、枣、柿、樱(桃)、山楂、酸枣、龙眼、荔枝、枇杷、猕猴桃、栗、榛等。毕竟,无论是种植还是运输、保存,明朝的科技、交通与今天都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原产的食品中,巴西唯一未引进的只有民间夏令常吃的佳肴嫩葫芦。“年长”的葫芦在这里可以看到,不过已打造成了厨具或工艺品。
有鉴于此,这里也想提醒一些编剧和导演们,为确保古装剧中演员们吃上“放心果”,上文提到的17种可尽情端上。但苹果、菠萝、草莓、火龙果等还是歇歇吧,否则,肯定会吃出假货。
文末,笔者愿与大家分享一个小贴士:面对琳琅满目的果品,如何区分是产于中土还是舶自海外呢?
从字数来讲,单个字的基本都是我中华原产,如上文所列的10种。当然,在口语或单独提及时,上述10种果品也常常加上轻声的“子”字。这是偏好单音节的古汉语向偏好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转换时添加的后缀音节所致,含义没有任何区别。
从构词来看,凡以“胡”为前缀的,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进中国,如胡桃、胡瓜、胡豆、胡葱、胡蒜等,但胡椒由唐玄奘从西域取经带回,胡萝卜在元朝从伊朗引入。
以“番”为前缀的,多是明朝以后从美洲传入,如番薯(红薯)、番茄、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等,但番木鳖原产东南亚,番红花来自伊朗。
以“洋”为前缀的,系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由多个大洲引入,如洋葱(即洋蒜)、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等等。
以“西”为前缀的,与“洋”字相似,多是近代传入,既有拉美的西红柿和西番莲,也有北美的西葫芦,还有亚洲的西柚和地中海的西兰花等。
毋庸置疑,含有“巴西”字样的,如上文所述,自然是直接或间接引自巴西,尽管逆定理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