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至今仍存在很多难点、疑点和困惑,尤其是早期死亡综合症,每年养虾都因此造成很大损失。养虾困难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整个养虾行业共同来发力,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目前水准还比较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笔者是虾农,处在养虾行业这条链条最末端的位置,面对这些难点、疑点和困惑,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摸索,一直尝试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即从自己熟识的养殖管理角度去寻找答案。养虾,概括地说,主要是虾苗、虾塘、管理、天气这四大方面,现在随着大家对虾塘以及天气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去抢季节,提前放苗或一年养多造了,放苗密度也逐渐回归到理性,不再互相攀比,而是根据虾塘条件及技术力量来确定放苗密度,所以剩下的问题主要是虾苗及管理这两个方面。虾苗与管理,这两个方面都同等重要。
但一直以来不论是养殖普通苗、二代苗或一代苗,案例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即使虾苗来自于同一个虾苗场或同一口虾苗池也是如此,这说明问题出在管理方面,我们的管理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仍存在认识上的盲区或死角。在养虾管理当中水质管理是最重要的,水质管理就是养水,养水就是人为提供适合虾健康生长的水环境,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水质才适合虾的健康生长?我们的做法有没有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比较,发觉我们一贯来一旦提到放苗就必须要肥水,总是笼统把放苗与肥水捆绑在一起,这个传统做法很值得怀疑,我认为放苗最好不要肥水,即使肥水也要等到老水才放苗;养水是系统性的工作,是受基础条件制约的,所以必须要从源头抓起;水质管理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即使在其它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提高了水质的管理水平,就等于大幅度提高成功率,等于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正可谓是,成在养水,败也在养水,水质管理成为当前养虾成败的关键。
1 重新认识肥水放苗
笔者养虾23年,每年总有一些虾塘成功,同时也有一些虾塘失败,即使同样的虾塘、虾苗,同样的天气,同样的管理也是如此,这说明我们对养虾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重要的环节还没有搞清楚,虽然有的虾塘成功了,却不知道成功在哪里,虽然有的虾塘失败了,也不知道失败在什么地方。但是既然每年都有一些虾塘养殖成功,说明我们对这部分虾塘的管理是正确的,但同样的管理另一些虾塘却不成功,说明在这两类虾塘之间肯定存在某些不相同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些不相同的地方才造成了两种不相同的结果,而这些不相同的地方又正好被我们疏忽了。由于这两类虾塘都是经我们自己亲手操作的,清楚情况,所以只要我们采取逐个排查的办法,找出这些不相同的地方,然后通过改进,看看是否与成功失败有直接关系,如此循环反复,不断缩小排查范围,应该可以把原因找出来。道理虽然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没有任何虾塘的水色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有的看似同一种水色,实际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排查如同大海捞针。笔者只能凭借经验去分析,首先筛选出重点,然后逐个去验证,非常费时,为此也走了很多弯路。其中走得最长的弯路就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藻类上,认为养虾是否成功主要是由溶解氧是否充足来决定的,而引起溶解氧不足是藻类的昼夜变化,往往白天水色越浓夜晚就越容易造成底层溶解氧不足,认为只要管好藻类保持晚上溶解氧充足,暴发性虾病就可以避免。但经过无数次证验结果并不是这样,结果只是证实管好藻类只是对中后期发生的偷死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而对预防前期死亡综合症效果并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却弄不清楚,一直到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找到了答案。
今年笔者受邀到海南一个虾场担任养虾技术顾问,了解到当地一些养虾同行改变了过去肥水放苗的做法,改为清水放苗,从而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尽管当地总的养虾状况仍然不理想,但经过改为清水放苗之后前期死亡综合症明显比过去减少了。正好笔者所在虾场的老板也主张清水放苗,据他说近两年采用清水放苗之后,前期很少出问题,出问题都是在中后期。于是我们决定采用这一做法,结果所养6口虾塘全部都获得成功,这说明了早期死亡综合症与放虾苗时的水质确实有直接关系,即放苗时水质越清洁,说明与虾苗场的水质就越接近,所以虾苗投放之后就容易适应,患病几率就小,反之如果水越肥,说明与虾苗场的水质差别就越大,所以虾苗投放之后就难以适应,就容易得病。而早期死亡综合症一般是发生在投放虾苗之后25~45d,病虾的症状大多是肝脏肿大或肝脏发红,属于器官性坏死,说明这种病不是短期染上的,而是得病之后经过较长时间才形成的,如果肥水放苗,从虾苗投放就马上得病算起,一直到爆发早期死亡综合症,时间上也正好吻合。
这说明预防早期死亡综合症关键是在第一池水。即第一池水只能瘦不能肥,pH值只能低不能高,水越肥或pH值越高就越容易出问题。之所以我们每年有的虾塘会成功,是因为这部分虾塘不是在水最肥的时候放苗,放苗时pH值也不高,处在8.9以下,虾苗对于pH值昼夜变化处在可忍耐范围。相反之所以每年有的虾塘不成功,是因为这部分虾塘是在水最肥的时候放苗,放苗时pH值非常高,处在9.0以上,致使虾苗超出忍耐范围而得病,最后发展成早期死亡综合症。笔者寻找到的答案是,肥水时间短的藻类,pH值特别高,9.0以上,这种水色虽然很好看但绝对不适合投放虾苗,困惑已久的早期死亡综合症正因为是在这个时候投放虾苗才造成的。
清水放苗所指的清水,已经经过了消毒和解毒,经过增氧机的反复搅动,实际也是人为调控的一种水质。清水放苗之后,由于每天投喂饲料以及虾粪便等不断积累,使得虾塘水质逐渐变肥,水色越来越浓,所以即使清水放苗,虾以后仍然是处在肥水的环境之下生存,但与肥水放苗所不相同的是,清水放苗之后虾会随着水逐渐变肥的过程逐步适应,而肥水放苗则没有逐步适应这个过程,致使虾苗一下子就遭遇了特别高的pH值,一下子就遭遇了pH值昼夜的剧烈变化,所以容易得病,说明有无逐步适应的过程非常重要。由于老水的肥水时间比较长,藻的种类繁多复杂,藻相稳定,pH值保持在8.9以下,所以也适合放苗,但由于老水需要养护的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0d至30d,而且初次施肥要连续一个星期以上,不但加大了成本开支,而且在养护过程中还要防范轮虫过度繁殖、大型的微生动物和青苔茜草等,很麻烦。
2 水质管理关键是溶解氧
养虾离不开溶解氧,尤其是高密度养殖。在这个方面笔者过去养虾时就有过深刻体会,那时候我们养虾还不知道使用增氧机,也不知道要肥水,完全是自然水养殖,每亩放长毛对虾苗2,000~3,000尾,亩产40~50kg,当时我们常常擅自增加放苗数量,希望能够提高产量,但奇怪的是不论虾苗增加多少,到头来产量却没有丝毫增加,后来才知道原来自然水的溶解氧就只能容纳得这么多产量,不能够再增加了。芽孢杆菌分解有机物也是这些年才知道的。所以无论是高密度养虾还是使用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物都离不开充足的溶解氧,溶解氧在水质众多因素当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在这方面我们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尤其与情况相似的孵化虾苗来作比较,差距很大。孵化虾苗与高密度养虾都是处在同一个行业的产业链上,一个在始点,一个在末端,两者共同的地方都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否则就会出问题。
目前市场上增氧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的增氧产品受技术和配方制约,一般为3-8小时集中放氧。该类集中放氧的产品短时间内迅速放氧,氧气容易快速溢出水体,池塘存留效果差,且对养殖动物刺激性较大。同时使用成本高,并需要人工时时关注增氧情况。最新的技术是采用先进的缓释技术和特殊配方,使氧气可以在池底缓慢释放,增氧效果长达30个小时以上。该类增氧产品成本低,放氧时间长久且持续,省时省事又省力。
但与孵化虾苗在管理上的认真和严格相比,养虾管理是远远不及的,例如孵化虾苗24h有人值班,一天要喂6次,每天坚持早午晚3次测水温及pH值,每个小时都要巡查等,养虾管理却做不到。孵化虾苗哪怕是出了一点小事也是大事,不敢怠慢,马上处理,但养虾管理正好相反,什么事情都是犹犹豫豫或者模棱两可或者认为影响不大,甚至即使忘记启动增氧机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当回事,即使晚上增氧机坏了也不马上更换而是要等到白天才处理,以为看不见虾浮头看不见死虾就没事了。本来室外养虾与孵化虾苗相比,养虾处在室外,面积又大,又直接受到天气、昼夜温差、微小动物影响和藻类影响,还有受青苔茜草以及溶解氧分布不均匀等影响,水质管理的难度比孵化虾苗更大,更需要细心呵护,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这样去认为,这说明我们无知和盲目,说明我们的养虾水平低下,事实上我们每年都在为这种无知和盲目付出惨重代价。
在日常管理方面也没有做到动态管理,而是凭经验来管理,例如一定要按照规定时间来启动增氧机,一定要按照规定时间来改底、消毒、解毒、施肥、补钙等,把千变万化的水质管理变成了固定的框框条条,结果钱花了,工作也做了,但没有管到点子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之所以说溶解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因为水色变化大多都与溶解氧有关,都是随着溶解氧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水色变暗、变黑、变臭、水色分层、混浊以及饲料台及绳索(水浸部分)遍布黏滑的淤泥等,这些都是程度不同的底层缺氧表现,尽管还未达到虾浮头的严重程度,但如果疏忽了,多则十天八天,少则五六天,就会出问题。要想保持溶解氧充足,很重要一条就是要掌握好放苗密度,如果不顾虾塘条件及技术力量去追求高密度,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即使增加再多增氧机或投放更多的微生物制剂也解决不了问题。投放虾苗密度要因塘、因人而异,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攀比跟风。原则上面积小的虾塘多投,面积大的疏投,有底部排污条件的多投,没有底部排污条件的疏投,建议10亩以上的低围池每亩放苗1万~2万尾,9亩以下的低围池每亩2万~4万尾,4亩以上的高位池每亩7万~14万尾,3亩以下的高位池每亩15万~30万尾。一般来说条件越差的虾塘,溶解氧越不稳定,因为这种虾塘都没有底部排污条件,有机污染物一天天增加,每天都要与肥水打交道,每天都要监控肥水的变化,而在肥水的环境条件下仅仅依靠增氧机增氧或仅仅依靠微生物制剂来分解有机物都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管理好藻类,必须要依靠增氧机、微生物制剂、藻类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实践告诉我们藻类太多太少都是害,都会造成溶解氧不稳定和底部环境恶化,所以在肥水的环境条件下,要想保持溶解氧充足稳定,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要把藻类控制在适中状态。
3 理清水质管理思路
3.1 水质管理要从源头抓起
源头就是虾塘条件,源头就是放苗密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适合养虾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数虾塘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不足,或地理位置不理想,或水源条件有欠缺,或虾塘渗漏或虾塘面积太大等,只有对虾塘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合理投放虾苗,只有合理投放虾苗才能够掌握水质。
3.2 水质管理是一个整体
水质各个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难以奏效的。遇到问题或者采取措施都必须要从整体去考虑,不但要考虑到看得见的问题,也要考虑到那些看不见的潜在问题,还要考虑到有关联的方方面面,即权衡利弊和把握平衡。水质管理好比一张网,其中水色、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好比网眼,溶解氧好比网纲,只有抓住溶解氧这个纲,纲举目张,才能够思路清晰,才能够标本兼治。
3.3 掌握每天水质变化
水质每天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总是会朝着某一个方向逐渐积累或逐渐发展,同时这种变化会通过水色、pH值和虾吃料等反映出来,所以必须要重视日常管理,通过观察这些细微变化来掌握水色的变化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提早防范。水质管理贵在抓早抓小,切忌待到严重才去抓,如果等到满塘都是浓浓的蓝藻或者已经发生了倒藻才去处理就已经晚了。
3.4 调水过程要缓慢
由于水质问题是逐渐形成的,危害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解决起来也应该要有一个逐渐改善或逐渐康复的过程,欲速而不达,如果急于求成,期望采取措施之后当天或第二天就完全解决,就容易造成新的应激,就等于又来一次折腾,养虾最忌短期内反复折腾,例如为了急于解决问题一下子大量换水或者一下子把蓝藻全部*光等等,结果都会加重病情,等于雪上加霜,所以凡是立马见效或立竿见影的快速做法都不主张。
水质管理如同考试,考管理者的技术,考使用品的质量,考团队的协同能力,总之水质管理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方方面面配合,特别需要学习、交流、合力,单枪匹马或万事不求人是弄不好的。
每个养殖户都不容易,选好正确的“养殖用品”很关键!点击文章下方“了解更多”,了解更多水产养殖优选“好物”,祝愿大家年年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