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金在北京参加了一场区块链论坛的线下聚会。别看现在比特币跌的狠,其实大家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会上,一位区块链大佬上台发言,背后的PPT大幕打出了这样一句话:
互联网的无序熵增导致信息遗忘,而区块链保持有序熵不流失!
看完这句话,身边的几位哥们瞬间就懵逼了。他们一边互相问“这字念什么”“这话啥意思”,一边掏出手机百度一下。
如今的区块链早已不只是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延伸,而是融合了数学、物理、量子力学、信息学、经济学、金融学、哲学等为一体的超级技术,而且这种技术还“日新月异”。
这也就是为什么,区块链领域隔三差五就会蹦出一些你听不懂的、跨学科的艰深词汇。
为了能和区块链大佬们愉快交流,防止中途懵逼的尴尬,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今天就来说说“熵”这个玩意。
熵的概念与历史熵,读音同“商”。熵和三个领域学科有关:热力学、物理学、信息论。
“熵”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在1865年提出的。但熵的诞生,最早源于热力学。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设计蒸汽机的工程师非常关注机器的工作效率,比如水的温度要达到多少、什么样的沸腾物质能让蒸汽机运转更快等。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解释热量是如何流动的热力学定律诞生,其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涉及到了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在热平衡系统中,熵值是达到最大化的。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用物理学解释了熵。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将熵的概念,引申到了信道通信的过程中,从而开创了”信息论“这门学科。信息熵不是指信息本身,而是信息量的表征。
如何通俗的理解“熵”“熵”其实是一种无序程度的度量方式,越混乱越无规律,熵值就越大,反之熵值越小。
比如,在室温20℃时,两个烧杯分别装有白水和蓝钢笔水,水温都是20℃。把蓝钢笔水滴一滴在白水中,蓝钢笔水会慢慢散开了,最终会相对均匀的分布,并让白水变蓝。
“熵”就是表达这样一个分布程度的量。
你可以把蓝钢笔水看做是能量,把能量注入系统后,能量向均匀分布方向发展,这时候熵增大。
有观点认为,热力学的熵和信息论的熵,说的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定义公式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