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手工艺类项目备受摄影人青睐。许多摄影人不辞辛劳地深入工厂、作坊,用镜头记录、传播、传承这些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于“快消”商品的愈加依赖,许多传统手工艺一度面临传承难、创收慢等问题。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传统手工艺题材的拍摄,摄影人大可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不光要拍好画面之内——用现有的各种成熟技法展现工艺瞬间,而且要拍好画面之外——与时俱进,聚焦工艺大师、传承人等在技艺和作品上的创新发展,更可以关注传统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此,照片也能像这些传统手工艺一样,焕发新的魅力。——编者
砀山蓝印花布:蓝白相间,淳朴自然
防染浆刮涂 邓海建 摄
花布浸染 杨清伟 摄
安徽省砀山县的蓝花印染制作技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现存的印染制作技艺的传人主要为李庄镇胡屯村胡正申一家。2017年,砀山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砀山地区是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地貌,曾经土地贫瘠,但却特别适宜蓝靛草的生长,再加上当地民间纺织技术十分发达,砀山的印染业非常繁荣。清朝末年,胡屯村人胡安清继承祖业,开设了一个小染坊。当时蓝印花布在国内很盛行,但卖花版的很少,刻制花版的技术又很保密,因此,胡安清着重钻研花版刻制技术。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胡家雕刻的花版花色新颖、印制清晰、经久耐用,在业界的影响力一度超过自家印制的蓝花布。胡家在老砀山城北关开了一家染坊,兼营蓝印花布和花版,取名“三元兴”。其子胡仁贤经过进一步的摸索改进,刻制花版技术更加成熟精进,销量大增。染坊最辉煌的时期,以砀山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制品最远卖到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山西等地。
砀山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首先要刻制花版,即在刷过桐油的纸版上刻花。这是拍摄砀山蓝印花布制作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刻花过程,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圆口刀,版下垫一层不伤刀口的腻子垫,有助刻画自如。砀山蓝印花版为祖传技艺雕刻,构图新颖古雅,现存“狮子滚绣球”“石榴菊”“蝶竹梅花”“二龙戏珠”等1000多种图案。
砀山蓝印花布原料采用手工纺织的白棉粗布,用植物蓝靛为染料,将花版一头固定于桌面,把白色的老棉布蘸湿置于花版下面,用黄豆面加石灰调制防染浆,均匀刮涂于花版上,然后揭开花版,小心地取出挂浆的棉布,吊挂晾干。煮制好的蓝靛草染料被倒入大染缸备用,晾*挂浆棉布放入清水中浸泡,再均匀地置入染缸约20分钟。布取出悬挂,不断挑动布面跟空气接触,使其氧化均匀,以达到显色目的。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先泡酸水固色,清洗后摊平布面,以菜刀沿45度角斜倾,用力适中地刮去灰浆。刮去灰浆的布清洗两三遍,将残留布面的灰浆和浮色去除干净,挂在老梨树枝上晾晒。此时,蓝印花布已经蓝白分明,随风飘动,十分出片。
砀山蓝印花布那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带来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始的蓝白两色巧妙搭配,在镜头前营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的艺术世界。● 崔猛
龙港米塑:智趣结合,贴近生活
画米塑 缪驯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