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塑工具 缪驯鸽 摄
我国南方的米塑是一门民间传统手工艺,与北方的面塑堪称双绝。浙江省龙港市的杨氏米塑在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有别于北方的面塑,和瓯北一带的米塑也有区别。
米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朝时已有记载。千百年来,米塑在温州地区非常盛行,地方宗祠庙宇落成要抬斛送人情,老人祝寿要做寿桃,小孩周岁要做对周桃,祭祀要做冥斋桃,过年过节集市上也会出现米塑。如今,米塑已不只是一门传统手工艺,更是温州民俗活动的一部分。
杨氏米塑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如下几步:和粉,将粳米粉、糯米粉、防裂配料等根据一定比例加水揉成团;蒸煮,将生米粉团蒸煮一定时间,熟后揉成特制年糕;掺色,在年糕中加入各种颜色;制作,在竹签或托板上塑造各种造型,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阴干定形,阴干程度根据类型而定;组装,比如人物可以插立在平板上,合成一组人物,或加玻璃罩密封包装,利于保存。
杨氏米塑结合纸扎工艺,融合戏剧、剪纸、书法、绘画等艺术,涉及民俗民风、传统故事、服装脸谱、吉祥纹饰等。造型有人物、花鸟、果蔬、鱼虫、瑞兽、海鲜等,或细腻逼真,或简洁写意,色彩缤纷绚丽,外形寓意深刻,故事题材多以戏剧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米塑种类丰富,多用于寿庆、喜庆、供神、祭祖等场合,主要包括金杏子(小孩百廿日桃)、小孩对周桃、生日寿桃、八仙寿桃、龙凤寿桃、茶盘斛、斛(大寿桃)、龙凤盘和冥斋桃等。
在技巧上,米塑制作讲究塑、贴、捏、扮、盘、搓、掐、刮、挑、戳、剪、刻、画。摄影人也可以此为基础规划拍摄,尽量全面地记录制作过程。
虽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发生巨大变化,但非遗手工艺品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传统米塑制作工艺更像是智慧和趣味的结合体,值得传承,值得聚焦。● 缪驯鸽
浏阳古山贡纸:客家技艺,为民创收
捞浆 周秀鱼春 摄
码放 周秀鱼春 摄
剥纸 周秀鱼春 摄
地处罗霄山脉的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大围山盛产楠竹,当地传统造纸已有2000多年历史,所产的手工宣纸曾经长期作为贡品,因此得名“古山贡纸”。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古法造纸术,需要选取2个月的楠竹,经过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洗纸等72道工序,历时数月。其工艺与明末清初农学家、博物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基本相同,但纸浆必须掺入的一些特殊原料,村民从不对外人言。
由于质地古朴、晕染效果好,张坊镇手工纸多用于书画创作和古籍修复。与机械化造纸工艺相比,手工古法造纸工序繁多、耗时长、产量低。在快节奏的时代中,这样一个讲究“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技艺,难免遭遇生存困境,一段时期里,从事这项传统祖业的村民越来越少。但随着全国各地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和保护,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民间志愿者投入资金开发、推广,张坊镇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非遗 研学”“非遗 文创”等方式,运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向全国各地游客生动展现流传近2000年的客家古法造纸技艺。拍摄之外,摄影人还可以现场体验古法造纸过程,自己制造留存千年的手工纸,感受古法造纸的魅力。而随着客流量的日益增多,古法手工造纸重放异彩,相关文旅、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而生,村民收入渐渐增长,这也成为摄影表现的一个亮点。
由于大多数造纸作坊采光不佳,现场环境也不便使用三脚架,我只能采用高感手持拍摄。荡帘抄纸是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要把纸帘荡入水中,来回摆动,才能使纸浆均匀覆盖在帘中。为了让这一动作富于动感,我把相机摆在池子对面,用慢门反复拍摄,直至拍到让荡帘虚化而人物正好居中的画面。一整套工序拍摄下来,我深刻体会到古法造纸的辛苦,也更加坚定用影像传承古老文化的信念。● 周秀鱼春
漳州蔡福美制鼓:精工力作,两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