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公知”成了一个被注入恶意和用来文明辱骂的名词。
近日偶见头条上关于“公知”的议论,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查了有关资料,不免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公知”是指公共知识分子。其确切含义是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按这种解释,“公知”一词至少不是贬义词,可在当今网络语境中怎么就成了对一些公众人物的文明辱骂呢?这是因为的确有个别“公共知识分子”(有的是自封的),站在错误的立场或角度,“有目的性的”误导舆论或发表不当言论,于是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斥为“公知”。
人们对个别“公共知识分子”的憎恶可以理解,但是动辄扣上“公知”的帽子就莫名其妙。因为你是先把一个美好的东西污名化,然后又贴在你憎恶的人身上,正如你先把一盆清水弄脏后再泼向他人一样。与其说这是对少数“公知”的报复性辱骂,不如说这是对自身愚昧无知的嘲讽!
人类社会,古今中外总会有“公知”,他们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启动力量。从孔孟老庄到李白、杜甫,从曹操、诸葛亮、王安石到鲁迅、郭沫若等,中国古代和近代都有一大批先知先觉、忧国忧民、治国理政、改良创新的志士精英、四方贤达,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宋代“公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妇孺皆知,近代“公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抱负,早已深入人心,为人效范。象陈独秀、李大钊、王若飞、恽代英等先辈无一不是“公知”,他们有不少人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袖级人物,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大业中我国各行各业都活跃着一大批“公知”,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公知”是个带职业性的宽泛概念,这么美好的东西,我们怎能忍心践踏?“公知”中自然也有不肖之徒甚至坏人恶人,比如历史上的秦桧,当今借助网络煽动舆情、制造仇恨、误导公众的少网红等,但好的是绝大多数。自视才疏学浅的普罗大众,应该拼弃自卑和疾恨心理,更要擦亮眼睛,分清谁是“好公知”谁是“坏公知”,不能污名化一个群体,就像不能把“干部”、“群众”、“工人”、“农民”污名化一样。在“公知”被污名化成风的时候,也有如马跃成先生(见截图)等有识之士不畏强势,不随大流,值得钦佩!
(22-5-2日,图片、截图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