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吉林黑土地。程英铁摄影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林地域自古是苦寒之地,半年春夏秋,半年冰雪季。三百多年前,这里重峦叠嶂,江河纵横,森林茂密,荒蛮无边。那么,伊车满洲(新满族)人在大清皇权之下,会种植庄稼吗?他们一般种植什么作物?
且看康熙皇帝的侍讲近臣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怎么说!
《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地宜稷(jì,谷物的一种),宜谷,宜稗(bài,禾本科作物),三月播种,八月获刈(yì,割)。
★高士奇记述的吉林地域伊车满洲种植的“稷”,是什么庄稼高士奇说,这里的土地适宜种植稷、谷、稗等谷物,农历三月播种,八月收获。
稷、谷、稗,是三种禾本科农作物。
稷图选自网络,版权归于网络
稷,左为“禾”旁,代表庄稼,是古代人们最早普遍种植的禾本粮食作物,更被古人视为五谷之长,代表着农业种植,所以古代帝王把国家比作“社稷”。社,指土地。稷,指谷物。社稷,指土地和庄稼,即土神和谷神,是古人最早的原始农业图腾崇拜物。有人说稷就是黍(shǔ),黍就是糜子,碾成米就是大黄米。但有人说稷是粟(sù),粟是谷子。我认为,说稷就是粟有些牵强。两种结论,至今争论不休,这问题还是留给农业种植专家去讨论吧!但三百多年前,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确实把“稷”列在了吉林乌拉人从事农业种植的作物首位。这也说明,稷是吉林乌拉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另外,有人既然认为稷是糜子,其米就是大黄米。这倒很有可能。因为满族人非常喜欢吃黏食。黏食不但糯而香,更重要的是抗饿,耐消化,特别适合整日在山林中追踪狩猎和在江河中捕捞鱼虾的“伊车满族”人食用。三百多年前的吉林地域能够制作黏食的黏稻米和黏玉米很少,或者还没有开始种植。那时的黏食的主要粮食,应该就是稷磨成的大黄米。包括康熙皇帝喜欢吃的“黏豆包”和用椴树叶子包的“菠萝叶”,应该都是用大黄米面子包裹着红豆馅做成的食物。这两种食物也是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专贡。所以,吉林乌拉人推崇“稷”,高士奇把它排在种植的第一位,也就不奇怪了。
稷图选自网络,版权归于网络
★高士奇记述的吉林地域伊车满洲种植的“谷”,是什么庄稼谷,此处专指谷子,并非古代泛指庄稼的五谷之谷。谷子这种作物,现在的农村田野依然常见。即便是谷子磨成的小米,也是当下大家喜欢的杂粮品种之一,且从东北到西北,整个北方各地种植广泛。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从陕甘宁边区发展起来的八路军,基本都是靠吃小米饭抗日的,所以才有“小米加步枪”的红色经典口号传世。读过大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的人,肯定还会记得他那两句“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让人回肠荡气的诗句。那是我初中课本中的课文,很得同学们的喜欢。小米,就是谷子碾磨出来的精品粮。
需要说明的是,现今的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的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谷子。清代,那里的“乌拉街小米”一直是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年年必须上缴的皇贡。“乌拉街小米”中最好的小米是“穷八家皇贡白小米”。“穷八家”即今乌拉街镇的杨村。过去杨村中有八家农业种植户专门给大清皇室种植白小米。杨村有十几公顷土地位于松花江畔,属于典型的松花江冲积平原,其中含有丰富的长白山火山灰等黑钙质腐殖土,加之这里风调雨顺,昼夜温差大,因而种出的小米脂肪含量高,有糯性,营养丰富,一旦谁家做小米饭,立即香气扑鼻,溢香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