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儿子的老师要求所有的学生假期读《红岩》,并对每一章写50字到100字的总结。
我及时购买了这一本书。和儿子做好了阅读计划。
计划是:
一天一章,
阅读时,画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结果呢?
刚刚读一页,儿子就和我说根本读不懂。
我觉得可能是儿子读一本描写年代较远的书,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无法理解。所以我来帮忙。对于第一、二、三章是我和儿子一边读一边总结的。
接下来,我想他该懂了,也该会了。便放手让儿子自己去读。
一天,已经读到了第十章的儿子带着满脸的沮丧和我说:“妈妈!我重新读吧!我觉得我还是什么都没看懂,总结不出来!”
此时,我第一反应是真的很无奈了,都带着他读了那么多了,还不懂?
同时又很是心疼儿子,因为花了这么久时间仍没有头绪,还得再从头读一遍,太辛苦了!真的希望他能早些读完,之后我可以带他轻松的多玩一些日子。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样看待问题才是问题”
接下来,我也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计划有问题?尤其是阅读中要画的内容是不是不适合执行?
于是我开始回忆,对于每一章自己看过后最深刻的是什么?是人物?地点?事件……
之后,我又问儿子,他由地点能想到有谁吗?再由人物能想到他们之间发生的事件吗?
他说,他也不知道!
我便举了个例子:
我问:“第二章中在书店都有谁?”
他说:“陈松林和甫志高,还有几个学生。”
“他们聊了什么事?”我又问!
“说到扩大书店规模,并发展备用联络站,甫志高还提醒陈松林多多接近那个常来书店里看书的青年。”
“很好!不错!呵呵!就这样去记、去总结!”我坚定地告诉儿子!
于是我和儿子调整了一下计划:
每天2—3章
把地点、人物写在本子上。读完一章之后,看着自己记下的内容,再总结在书上。
儿子自己还补充到:对于特别长的,他可以看完一段总结一段,并写下来。
就这样较为顺利的一天天执行着。如今读到了第二十二章,每一章都能自己总结,而且,每读完一章都会迫不及待地主动找我聊聊他看的内容。
我们常常在一起,针对书中的内容畅所欲言;也常常一起为书中的英雄们捏一把汗,或伤好一阵子的心;有时也会因书中丑态百出的特务而大笑不止。
《红岩》牵动着我和儿子的心。我们跟着书中的情节或喜或悲。可以说《红岩》成了我们空闲时间的谈资。
《红岩》这本书,我和儿子真的很懂吗?
其实,我不是很懂《红岩》;对于书中的内容,孩子的表述也不是那么精准。
可儿子这种能多少懂一些的状态,和能坚持记下每一章地点、人物并自己总结的举动。足以证明他走在努力读懂它的路上,我觉得这就很好了。
这也说明我们调整后的计划很有效果。
听过这样一句话:“做任何事都不要指望着第一次就做对。”
确实是这样,我们第一次的计划没有找准方向。
而后,我们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重新来规划!结果还不错!
如果在人生各种不顺中,都能积极去改变自己,不指望一次就做对,那么,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