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起初称之为“娇耳”,发明它的并不是哪位美食家,而是著名“医圣”张仲景为了给百姓治病发明出来的。
相传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沿途的百姓饥寒交迫,伤寒流行,好多百姓耳朵都出现冻伤。于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棚子,支起一口大锅,将羊肉、胡椒和一些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百姓食之,药名叫“驱寒饺耳汤”。老百姓从冬至吃了以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发暖,而且还特别可口,冻伤也治好了。自此以后人们就开始模仿制作,慢慢将药用的食物“娇耳”转变成了民间吃食。
到明清时期民间吃饺子的习俗已相当盛行。每逢春节,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饺子”一词就这样产生了!
“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距今已有1800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春节,人们都会有吃饺子的习俗。今天,人们不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一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