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北方有佳
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一部作品,占据榜单超过10年,先后被译成40多种语言,感动了无数人。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令人醒目的介绍:“这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偷书贼”。
“偷书贼”叫莉赛尔,是个德国小姑娘,在战争期间,她用“偷书”这个看似不雅的行为,唤醒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还不断温暖和治愈着周围的人。
《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这个故事将改变你的生命。莉赛尔展现出一种无可置疑的人性希望,在战火、贫困、残酷的环境中可以依赖的希望。”
这份希望,是读书带来的,是能让我们身处低谷,仰望星空的希望。
如果你正身陷泥泞,不如去读读偷书贼的故事。
1
读书,是生活的避难所
1939年冬天,一辆开往慕尼黑的火车正在疾驰,车里装满了面黄肌瘦、身着破衣烂衫的穷人。
一个6岁的小男孩无声无息病死在车上,第一个发现他的,是他9岁的姐姐莉塞尔。
莉塞尔一边叫醒母亲,一边使劲摇晃着弟弟,可是无论怎样哭喊,弟弟也都没能醒过来。
火车临时停靠在一个无名小镇,她们带着弟弟尸体下车,找了一个墓地草草将其安葬。
葬礼上,莉塞尔悲痛得几乎失去知觉。母亲使尽力气,才把她拖离墓地。
在慌乱之中,她看到地上有本书,就偷偷将它捡起来藏在怀里,好让自己能想起弟弟葬在这里。
母女俩重新乘坐火车前往慕尼黑。
火车到站时,母女俩已经花光了所有路费,两人饿得皮包骨,生存都成了问题。
为了让莉塞尔吃饱饭读上书,母亲狠心将她塞给了远郊一户收养人家,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刚失去弟弟的莉赛尔,转眼又被母亲抛弃,生活仿佛总是对她百般刁难。
收养莉塞尔的是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养父汉斯是个粉刷匠,养母罗莎替人洗衣养家。
他们把莉塞尔当亲女儿看待,还安排她去上学。
刚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莉塞尔,十分想念弟弟和妈妈,每天都会做噩梦。
半夜惊醒时,她就偷偷拿出墓地里捡的那本书一遍遍抚摸。
她不懂里面讲什么,但这样能抚慰她对弟弟和妈妈的思念。
有一天,养父汉斯发现了她的秘密。
他轻轻读出书名《掘墓人手册》,惊讶地发现这并不是儿童读物。
当莉塞尔告诉他书的来历后,他微笑地对莉塞尔说:“以后我们一起读这个。”
在汉斯的陪伴下,莉塞尔渐渐学会了认字,并用阅读搭建起了自己的小世界。
那是一个远离痛苦现实和纷乱环境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亲人的离开,没有同学的嘲笑……
自从开始读书,莉塞尔黑暗的生活仿佛有了光亮,压抑的心灵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窗。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当我们沉浸在书籍中时,书里的一字一句都仿佛能覆盖心中的悲伤,缓冲我们的委屈与不安。
当你被现实打击,觉得世界冰冷的时候,不妨拿起一本书。
在书里,我们能重拾人间暖意,重新找到好好生活的动力。
读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被现实伤得千疮百孔时,依旧有足够的热情和力气,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
2
阅读,唤醒灵魂的一道光
书籍打开了莉塞尔的新世界,但现实世界远没有书中那么美好。
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法西斯专政时期。各地频频清洗知识分子,上演焚书运动。
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得到一本书十分不易。
开启阅读之路的莉塞尔,对书籍的渴望越来越深,可是她的手里,根本没有几本可读之书。
有一天,小镇广场上又开始焚烧书籍,她趁人不备,从堆积如山的灰烬中迅速捡起一本书,紧紧将其贴在胸口上。
这是莉塞尔第一次“偷”书。
尽管书的余温灼伤了她的皮肤,但她心中满是兴奋,得到了书,就仿佛得到了全世界。
这一切,被镇长夫人看在了眼里。
几天后,莉塞尔随养母来镇长家送洗好的衣服。
镇长夫人故意将莉塞尔引进书房,那里居然有成排的书架和满满的藏书。
更令她想不到的是,镇长夫人默许她每次送衣服过来,都可以在这里读一会儿书。
这成了莉塞尔最幸福的时刻。
战争爆发后,大家的生活日渐困难,镇长家成了最后一户能雇佣莉赛尔家洗衣的客户。
直到有一天,镇长夫人告诉莉赛尔,他们也要取消洗衣服务了。
这让莉塞尔难过不已,她再没有地方去看书了。
受不了读书的诱惑,她潜入镇长家书房,开始偷拿书籍。
《吹口哨的人》《送梦人》《黑暗中的歌》……在偷来的书籍中,她看见了被这个高压病态社会压抑的正义、秩序、勇敢与光明。
这些书籍让她学会了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判断。
她以为自己从没被发现,直到第6次去偷书时,她从玻璃窗上看到了镇长夫人凝视的目光。
镇长夫人在莉塞尔偷的书中夹了一封信,上面写着,希望莉赛尔下一次能主动敲门,以更文明的方式进入书房。
镇长夫人之所以没揭穿过莉赛尔,因为她从莉塞尔身上看到了儿子的模样。
她的儿子年纪轻轻就死在了战场,除了生前看过的书,儿子什么也没留下。
她失去了儿子,但不愿让像儿子一样的孩子失去梦想。
如果儿子还活着,他也会像莉赛尔一样为读书想尽一切办法。
战争能够毁灭一切文字,却无法熄灭藏在文字下面的灵魂。
就如莉塞尔从灰烬中“偷”走书,忍受火苗的噬咬时,她的心已经战胜了恐怖战争和政治迫害。
就如镇长夫人默许莉塞尔“偷”走书,她不过是用无声的行动,对抗这个黑暗疯狂的世界。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终其一生,就是不断通过阅读,然后看见自己的灵魂。
通过读书有了独立的认知和思考,就算涉世未深,你也能从复杂的人性中窥见真情。
读书让我们有了披荆斩棘的武器,当现实将你推进黑暗,你也能告诉自己,不能在黑暗里苟活。
哪怕生活否定周围一切存在,你也能守住灵魂,提醒自己什么是真正正确的存在。
3
读书,是托举人生的支点
被镇长夫人发现后,莉塞尔便不再偷书了。
但她从来没停止过读书,她把手中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还通过读书治愈了周围的人。
战争越来越激烈,一天,犹太青年马克斯逃到莉塞尔家,请求他们救命。
善良的汉斯,冒死将他藏进家中的地下室。
地下室潮湿阴冷加上心情抑郁,马克斯高烧不退,他虚弱地跟莉塞尔说,害怕自己一旦睡过去,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了。
莉塞尔为了让他振奋精神,坐在床边一遍一遍为他朗读,从下午一直读到深夜。
清脆的朗读声犹如把他拉出深渊的手,逐渐令他打起精神,有了战胜病痛的勇气。
慢慢地,马克斯的精气神回来了,身体也开始有所好转,没过多久就康复了。
再如霍茨佩菲尔太太,她是养母罗莎的死对头,有时她经过莉塞尔家门口,甚至会狠狠吐上一口吐沫。
当她的儿子在战场上死去后,她精神恍惚,终日以泪洗面。
莉塞尔得知后,每天去她家为她阅读书籍。
霍茨佩菲尔太太已经封闭的心,仿佛被女孩的读书声带动起来,空洞的双眸慢慢回过神,开始正视现实生活,不再沉沦失去。
还有在那些令人无比恐惧的空袭日子,小镇的人躲在防空洞里,满脸愁云,唉声叹气。
在角落里的莉塞尔默默打开一本书,轻声诵读起来。
渐渐地,哭泣声、抱怨声、辱骂声都安静了下来,他们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丰富变化着,每个人都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暂时忘却了外面的死亡和*戮。
《偷书贼》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救赎都与读书有关。
在一朝一夕的读书中,也许你不能一下子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变化。
但在一次次跌倒又站起的过程中,你总能感受到书带给人们对抗一切的力量。
莉塞尔坚持读了那么久的书,战争依旧没有结束,生活依旧艰难,有时她不禁怀疑:
读书教会她珍惜生命,却救不了那么多生命,读书教会她热爱生活,却给不了她书中美好的生活,文字到底有什么用?
此时,镇长夫人敲响了她的家门,递给莉塞尔一个本子,提示她,如果读书不能消弭掉人性的残暴和现实的复杂,那么属于自己的文字,会让思想永存,让自己重生。
于是,莉塞尔从阅读者开始变成一个写书者。
也正是因为在地下室专心写作,让她躲过了意外空袭,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后来,战争结束了,莉赛尔将“偷书贼”的故事记录下来,讲给很多很多人听。
她用自己的人生告诉他们:
读书或许不能让人生的每一刻都熠熠生辉,但能在人生低谷时,给予你抚慰和滋养。
每一个不放弃自我,通过读书成长蜕变的人,都是敢和命运掰腕子的勇士。
只要你还愿意读书,就意味着你并没有妥协,你还有梦想,还有追求,还愿意为生活的另一种出路奋斗。
书籍是一个个托举人生的支点,让你哪怕身处不拂晓的夜,也永远有着不言弃的心。
▽
在饥肠辘辘的战争年代,莉塞尔不仅仅是在“偷书”,更是在“偷”中维持生命。
她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还为无数身处不幸的人,带来安慰与希望。
在《偷书贼》的故事中,“偷”不是重点,“贼”不是重点,“书”才是。
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书籍也是最锋利和最坚硬的斧子,能凿开锁住希望的门,凿破堆满层层苦难的高墙。
如果你曾伤痕累累、委屈心痛,不妨多读读书。
让书来成为治愈你的解药,成为助你走出低谷的阶梯。
点个赞吧,哪怕你现在迷茫困顿,只要不停止阅读,你也能找到自己未来的希望。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