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盘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猛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华侨多称其为“石叻”或“石叻坡”,当地货币也称之为“叻币”,源于马来语(Selat)“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印度尼西亚”一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dus)及岛屿(nèsos),指印度各岛。此名称自18世纪即已存在,早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另一种说法是:16世纪末荷兰侵占这里后,称这些岛屿为“荷属东印度”。19世纪末,德国民族学者巴斯廷才把印度尼西亚作为地理名称首先使用。一批留学荷兰的印尼学生正式倡仪以印度尼西亚作为他们的国名,并将自己所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命名为“印度尼西亚协会”。1928年印度尼西亚青年代表大会决议:“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那时起,印度尼西亚就作为国名使用了。
文莱(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达鲁萨兰国马来语为Negara Brunei Darussalam,Negara是马来文,意为国家。Brunei一词源于梵文,意为航海者,马来人理解为海上商人。另一说,文莱是芒果的意思。Darussalam 是阿拉伯语,英文译为Abode of Peace,意为和平的土地或和平之邦,全名的贴切意思应是“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贸易者”。
菲律宾(菲律宾共和国)
154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洛佩兹继麦哲伦之后第二个来到这个群岛。为了在亚洲炫耀西班牙帝国的功绩,便按照西班牙皇太子菲律普的名字,把群岛命名为菲律宾群岛。
东帝汶(东帝汶民主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