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也才几年的时间,中华大地刚刚经历过多年的战乱,民生凋零,百废待兴。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新的挑战也已经悄然而至,五十年代末期,我国的农业生产陷入了一个十分困难的境地,粮食极度短缺。
农业受创,粮食危机尤其是在1959年到1961年这段时间,我国连续三年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大旱,洪水,使得粮食大幅度减产。
1959年初的时候,人们还在回味着春节的喜庆氛围,殊不知,灾难已经悄然降临,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面积的春荒。
当年的初春,山东,江苏等十五个省份同时发生了春荒的事件,河北山东等五个省份几乎田野荒芜,颗粒无收。
刚开始人们还可以凭借手中的余粮勉强度日,但1960年,灾情丝毫没有回暖的趋势,反而更加严重,灾情范围扩大了。
全国一大半的耕地都遭受了灭顶之灾,虽然当时全国的人口没有如今多,但耕地面积也同样不大,只有十六亿亩,而受到自然灾害的耕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九亿亩。
直至今日老一辈的人回忆起那个时期还依然会谈之变色,当时背井离乡去各地谋生的人不计其数,路上因病去世,因为饥饿死亡的人也比比皆是。
两年内中国的人口总数呈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并且非正常死亡的人口数越来越多,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两个字——缺粮。
我国当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城市人口的口粮基本都靠农村来的粮食供应,可就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粮食也不够供应半个月的。
而作为我国工业基地的东北,以辽宁省为例,省内的粮食只够供应其工业城市一周的时间。
计划供应粮食1960年的下半年,根据我国粮食部同志们的统计,预计秋收之后全国将共收获一千四百亿公斤粮食,这意味着国家将继续缺粮。
周总理看着桌面上粮食部递上来的数据,眉头紧皱,过了许久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在心里悄然下了一个决定。
周总理迅速让人在人民大会堂里准备开会,这次会议主要针对全国粮食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充分讨论。
参会的人员并不止各省的主要负责人,周总理特地邀请了受灾省份的基层工作人员一并前来,从上而下地听取各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