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左图)和2017年(右图)的南京城规划图,红圈处为玄武湖
你知道40年前的南京玄武湖是什么样吗?你见过曾是一片农牧场地的仙林吗?12月19日,“南京城乡规划40年”专题展览在南京市规划局拉开帷幕,2000多幅珍贵老规划图和城市照片让观众大开眼界。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的城市空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域变化
玄武湖曾是南京城最大的一片区域
“你看这张规划图,40年前,玄武湖还是整座南京城里最大的区域。”记者在“辉煌成就”展区看到10张不同时期的南京城规划图。1978年的南京城市用地现状图上,玄武湖占据南京最大、最主要的一块面积。而到了2000年,玄武湖变成一块指甲盖般大小的蓝色区域。到了2018年,成了图纸上一个蓝色小点。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官卫华说:“不是玄武湖在缩小,而是城市在扩大。”
官卫华介绍,从1978年到2017年,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16平方公里拓展到近8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7平方公里左右。“在‘强富美高’新南京战略指引下,南京已初步形成‘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由‘山水城林有机组织的小南京’迈向‘山水城林有机融合的大南京’”。
官卫华指着一张1993年版“南京仙鹤门—西岗新市区总体规划图”说,上世纪90年代,仙林地区还是一整片的农牧场地,牛羊遍地。1997年,以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为标志,启动了仙林大学城的开发建设,2001年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该地区为南京主城外围三大新市区之一。“由此,仙林地区作为三大副城之一,已初步建设成为南京都市区东部的区域服务中心、功能结构完善的生态科技城。”
空间变化
南京多了11个美丽乡村示范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的城市功能和空间格局辐射到了周围乡村。官卫华说,“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南京时,刚踏出南京站看到的是一片破破烂烂的小平房,整个城市灰土土的。”而现在,南京有了11个市辖区、87个街道和13个镇。“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连乡村和郊县都变得明亮起来!”
官卫华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规划视野和方法从“重城轻乡”转向“城乡统筹”,从城乡二元管理转向城乡一体化管理。特别是与城市规划体系相衔接后,南京市补充完善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规划体系,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完成了竹镇镇、谷里街道、横溪街道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
官卫华还提到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对于来自城市的我们来说,对农村的情况比较陌生。比如农村的房屋需要一个大院子晒谷物,需要养猪养羊,所以一开始规划并不顺利。”后来,很多工作人员就直接住在农村,了解情况后,慢慢完成了《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南京市新市镇城市设计导则》等标准的制定。
40年来,对于大部分南京人来说,住房的改变是感受最深的。在“打造幸福都市,市民获得感持续提升”板块前,一位观众说:“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一家人能有地方住就感觉很幸福了。如今大家都是想,怎么住得好。”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超过58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宋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