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游石
11月22日,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被曝闹了个大笑话:判决书中把江苏南京市写成了“安徽省南京市”。有媒体在裁判文书网站上检索,竟发现还有数十篇判决书误写了“安徽南京”,其中45篇来自安徽。
这个真实的段子,一方面活跃了大家对“徽京”的调侃,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南京跨界江苏、安徽两省的客观影响力。
现在,南京要把这种影响力,转化为看得见的硬实力。
12月19日,江苏南京、镇江、淮安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市等人社局主要领导,通过视频方式,开了个联席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10市(区)决定,启动“南京都市圈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拟实现社保卡在医保缴费、基本养老、失业金发放、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一卡通用”,区内实现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互认。
看起来事是小事,却在为南京都市圈内人口的自由流动打地基。
人口自由流动下,对什么城市最有益?
无疑是朋友圈里的中心城市。通过做大中心城市,再带动小伙伴一起发展,这正是都市圈的共赢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南京都市圈既是我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被调侃“徽京归来”,也是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所以问题来了——南京凭什么拿下全国首个都市圈?为什么是南京?
1这事还要从1986年说起。
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为促进商品流通和统一市场的形成,3月,国务院发布了一个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
所谓“横向经济联合”,是指包括生产领域的联合、生产与流通的联合等,比如企业收购、兼并、控股就可以算一种“横向经济联合”。其本质是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规定印发后,各省市纷纷响应,到1987年底全国设立超过100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区。
经济区的性质是“经济协作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1983年正式挂牌规划办的“上海经济区”。最初范围包括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0个市。历经三次“扩招”后,到1986年区域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构成“五省一市”。
上海经济区最初漏掉了区域里另一座重镇——南京,所以南京就自己想办法。
1986年6月南京提出倡议,与周边苏、皖、赣等18个相对靠内陆的地市,共同发起组建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即南京经济区,辐射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
这种带小弟一起发展的思路,让南京尝到了甜头。
经济区发展的风风火火,一定程度上促成南京于1989年被中央批准上升为计划单列市。多说一句,我国计划单列市最多时有14个,其中就包括成都和西安。这两个城市,成都都市圈前不久刚获批,西安都市圈也有望年底“领证”。
南京经济区堪称诸多经济区中的“头部玩家”。除了成立早,规模大,还包括运行周期长。其截至2012年,会员城市已扩充到19个,南京作为主席方,合肥和南昌作为副主席。每两年开一次市长联席会议。
其联盟地市曾共同组织编制《南京区域经济联合发展规划》。藉此,南京经济区先后推动“南京金秋恳谈会”“合肥金秋经贸洽谈会”“镇江金山艺术节”“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自成立以来,其还先后就税收协作、劳动保障工作、开展高层互访、深化区域经济互补、合作打造旅游线路等展开合作。
可以说,缺乏“存在感”的现实“压力”,逼迫南京寻找一条自力更生、协同共赢发展的新路,也让南京积累了丰富的联动周边地市发展的经验。
“南京都市圈”,恰恰是南京经济区的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