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2月着手编制规划,到2021年2月获批,短短两年之间,还要经过两省多部门协调,可以说尽显南京、南京都市圈里的兄弟城市以及苏、皖两省的行动力,也显现出大家对“南京都市圈”的高度认同。
一座城市的高效率是个案,也不奇怪;一群城市,结队快速奔跑,这就很难得;而一群跨界两省的城市结队快速奔跑,放眼全国,也就“南京都市圈”一家了。
这才是南京都市圈最牛也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5兄弟们如此信赖,做“大哥”的南京自然更要用功。
客观说,南京本就有个好底板,不应驻足目前的“城市段位”。
如今,南京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地铁总长全国第四。在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我国内地上榜12座城市里,南京位列第9,长三角中仅次于上海。在另一项“人均社会消费”的排行榜上,南京以6.94万元的数据,甚至大幅超过上海(6.4万)、北京(6.26万),位居全国第一 。最新发布的赛迪百强市榜单里,南京超过长沙、青岛,位居全国第七。
所以,南京面临的问题不是“进步”,而是复兴,即使今天已经不是国家级的政治经济中心,但不妨碍南京找回支撑起一片区域的历史分量。
南京在做。
可以看到,在建设都市圈和打造“强省会”两大战略的给养下,近两年南京像装上了“氮气加速”火力全开。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两年拿下江苏冠军,去年GDP超过天津进入全国十强,增速在“万亿俱乐部”23个城市中位列第5。进入2021,在遭受疫情冲击下,前三季同比增长10.2%,在十强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武汉。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南京超越杭州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摆在南京面前的还有两个问题,一是作为老工业城市,创新不够,城市整体比较老迈;二是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人口不够,才900多万,而环顾全国,现在有18个城市人口突破千万。人少外加深度老龄化,已成南京最大的短板。而创新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城市新鲜血液不足。
所以,南京未来的功课重中之重,除了加强新兴产业集聚,还有一条:抢人。
12月23日,南京市颁布《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明确“有意愿、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均可落户南京”。让我们再回顾本文开头——12月19日,南京都市圈达成的社保卡“一卡通用”、一码畅游和同城待遇,其中前后呼应的战略意图已经一目了然。后续如何加强保障房建设,增加土地供应平稳房价,以创造“宜居”环境,相信也是南京吸引人口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6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要发挥上海、武汉、重庆核心作用,而在长三角区域内,只有一座城市定位为“特大城市”,仅低于上海的超大城市,明显高过杭州、苏州对应的“大城市”。
这座城市正是“南京”。
历史已经给了南京充分机遇。能不能从所谓目前的历史“低位”强势反弹,重绽辉煌,并有力支撑起长三角地带,成为上海之外的第二大支撑?南京,看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