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教育报】
妇女节,我们能教给学生什么
□张纯纯
组织学生给母亲送一束花,或是给女教师送一份手工礼物,这是很多学校举办妇女节活动的标准模式。然而,这样的活动内容“移植”到母亲节或是教师节,似乎也未尝不可。校园里的妇女节到底怎么过才能不流于形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回答的是另外两个问题:何为妇女?何为妇女节?
法律规定,年满14周岁的女性即是妇女,并不是所谓的年长、已婚的女性,更不能窄化成“母亲”“妻子”等家庭角色。一旦“妇女”一词的含义被狭隘化,就会导致妇女节的纪念意义被消解。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北美和欧洲的劳工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接受教育、争取就业到为自我发声、打破刻板偏见,妇女节一直提醒着女性要不断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实现性别平等。
这就意味着,当一所学校举办妇女节活动时,完全可以扩大参与者的范围,让更多的女生深度参与到节日中来,特别是年满14周岁的女生。这个年龄段的女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了性别意识的觉醒,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着美好憧憬,优秀的女性榜样正是她们所需要的。一场导向正确的妇女节活动能成为她们特别的“成人礼”。
在这场“成人礼”上,她们可以学习敢于争取的自信,那是“燃灯校长”张桂梅教给女子高中学生的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她们也可以感受敢于争取的勇气,那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面对的更广阔的天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一株济世草与一颗报国心、是在各个领域闪闪发光的女性以涓滴之力汇成的磅礴伟力。
这些都是她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底气。因为作为平视的一代,她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看见“她”力量,而是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她”力量,能够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上书写自己的聪慧、坚韧与勇毅。
与此同时,妇女节活动也可以成为学校性别平等教育的最佳载体。202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妇女与教育”领域提出“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促进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校虽已意识到性别平等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更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
开展全员参与的妇女节活动,让男女平等、相互尊重成为每个人从小习得的常识,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养。在春天的妇女节里播撒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之树。
本文来自【浙江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