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最近,教育部发声,正式实行“大语文”改革,也就意味着语文将成为三大主科之首,英语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众所周知,英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一些发达城市更是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最终使用的人却很少,而语文作为母语,学习的时间却比英语少了很多。同样作为主科,但英语受到的重视要远远大过语文。
“大语文”这个词最早由已故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老师提出,大语文的“大”是相对于传统语文课而言。
不仅仅中小学,到大学也是如此,比如周山小编,在大学期间除了考英语四级就是学习计算机,其他的用的精力和时间30%不到,我清楚的记得,一到周六周日,如果大家不出去玩的话,教室里基本上都是学习英语的。
更有甚者,比如“网红教授”郑强表示:在过去的20年里,英语占据了青少年过多的时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重要性被过分地夸大,建议高考取消英语。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提出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应该取消主科地位,改为选修。
再比如:辽宁省已经在中考首次降低英语分值,由原来的120分改为100分。
上海市已将英语从小学考试中取消,英语以“只教不考”的形式出现。
其实,教育部对于语文提出的改革,也就是现在的“大语文”。那么,什么是“大语文”呢?
“大语文”指的就是以语文为核心,以文学和历史为主线的文学、文史、文化、社会常识等学科的综合概念。
简单地说,大语文不只是停留在读写上了,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而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做到真正的阅读。
比如:以前考题,《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这种考题学生不用知道《三国演义》的内容,通过记忆就可以答题,大语文改革之后,这类题目将会减少,而是展示几段《三国演义》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重新排列。
这便是“语文”和“大语文”最明显的区别,“语文”注重的是记忆,“大语文”注重的是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答题才会得心应手。
那么,“大语文”改革具体在哪几个方面呢?
1、加大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比重。
2、现代文阅读的篇幅大大增加。
3、扩大考试范围,打破语文学习框架。
4、历史知识的地位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