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软萌小丫头一枚,可惜是个两面派。在家时,动若“疯兔”,出了门,却秒变“锯嘴葫芦”,让她叫个人难比登天。
一开始,我也着急,吼过、骂过、威胁过,总怕她被人扣上“不懂礼貌”的“钢盔”,后来才发现,是我病急乱投医,用错了方法。
其实,面对孩子不开口叫人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一示范、二引导、三等待。
何谓“示范”,答案很简单。孩子最喜欢模仿,如果爸爸妈妈是热情达人,逢面就跟人打招呼,孩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学会了。并且,这种“学会”,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候我们甚至无需言语,孩子已经默默发生了改变。
而至于“引导”,最大的前提是“不强迫”。我们很多的家长,包括我自己,为了让孩子显得很有礼貌,遇到熟人时,总会强迫孩子叫人。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社交习惯,这种“强迫”反而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正确的做法是,不当面强迫,而是背后默默引导。比如,在家里时,装作不经意地讲出他没有叫人这件事,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然后耐心倾听原因。在尊重孩子讲出的原因的基础上,用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给他讲透“见人打招呼叫人是一件很有礼貌的事”。
另外,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不同场景的小游戏,加深孩子对“见人打招呼叫人是一件很有礼貌的事”的理解。然后,下一次碰到熟人,可以蹲下来用眼神鼓励孩子,让孩子主动叫人。
待熟人走开后,要及时对孩子提出表扬,告诉他,“你今天主动喊了‘叔叔好’,很有礼貌哦”。
樊登老师在讲书时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孩子做对的时候,才是教育的好时机”,当引导初见成效,一定要抓紧时机,成败基本在此一举。
最后,为什么要说三是学会等待呢?
比如我女儿,我是个热情的人,逢人必打招呼,也有多次引导,但她见人打招呼的次数仍然不多。可是,很神奇的是,当她进入大班(4岁半),她突然整个人都变了,遇见老师、同学或者熟悉的人,她都会主动打招呼,都不需要我们来提醒。
所以,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再次坚信,育儿书说的是没错的。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但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偏听偏信,去死扣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当她想要主动打招呼、想要主动叫人时,她自然就叫了。
最后的最后,再多一句嘴,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主动叫人、不逢人打招呼,和“有没有礼貌”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要用成年人的狭隘,限制了孩子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