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专家注重于课堂的丰富性,但却完全忽略了学生课后的知识积累。我想任何老师都知道,短短的40分钟,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老师都不能使学生百分之八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尤其是语文学科,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锻炼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学科,那么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从何而来,教过的语文的老师都知道,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背诵和默写的积累。
尽管很多假装内行的专家认为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我也一度这样认为,但从事语文教学6年后,我表示要举双手、双脚反对。
学生开放式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背诵和默写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间接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学习重担可以说彻底落在老师身上,多数家长不看过程和困难,只要结果。而现在很多学校一个班都是四五十人,有的老师甚至要带好几个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落实全部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既耗时费力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呢?如果你是语文老师,不妨试试这2招。
语文背诵我选择“化整为零”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诗歌、日积月累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背诵。而这些背诵任务让学生回家完成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寄希望老师在学校利用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完成。
一开始我也是自己亲自检查,但是一节课40分钟下来也才只有不到一半学生完成任务。而我在检查其他学生背诵时,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浑水摸鱼。
于是,我便转换策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全班学生根据语文成绩按优和差进行两两配对。背诵时,两个学生相互监督背诵。同时,我会给两个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背诵时必须非常流利一字不差,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分段背,一般流利即可,也允许他们出现少部分错误。
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有很多好处。
1.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基本上一节自习课,可以保证大部分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2.可以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背诵积极性,那些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左右优生的“命运”他们自然会很兴奋,积极性无需调动。
3.上课时我们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读准字音,那么在背诵时因为要求的优生必须一字不差,那么对应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必须要紧盯书本,不仅能在检查别人背诵时加深印象,提高自身背诵速度,还能发现自己读错的字予以纠正。
4.可以解放老师。老师可以腾出手来重点检查基础特别差的那一两个学生,同时也能在巡视时制止部分学生的摸鱼行为。
当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要随机抽查,保证学生的背诵质量。
语文默写我选择“一带一路”。
另一个让学生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默写,一是批改学生默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二是对默写不过关的学生进行巩固需要大量时间。现在的老师杂七杂八的事情太多,往往忙头忘尾。
我将学生根据成绩和平时的表现分为若干组,每个组的组长带2-3个学生。我给他们取名“一带一路”。默写后,老师首先批改组长的,组长再批改自己2-3个组员的,这样整个班级的默写可以在15分钟之内批改完,组长批改完后再给老师检查,老师查漏补缺。
那么对于没有过关的学生,组长实时监督,哪个内容错了就当场训练,接着默写,如此反复2-3次学生基本就能掌握了。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我用这种方法,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达到了预期。当然,这种方法也一定有弊端,这就需要老师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实时监督。
如果你也得这两招有用,不妨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