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太监曹吉祥的下场也同样凄惨,在看到石亨的败落,曹吉祥狗急跳墙想要提前谋反,结果在宫内早就失去权势的曹吉祥,很快被逮捕,叛乱也很快平息。
通过曹石之乱,我们可以看到明英宗从正统时期的政治小白,已经成长为一个权谋老手,这种政治上的成熟可是实打实的。
奸党被铲除,大明朝堂氛围为之一肃,李贤为代表的文臣开始在英宗的支持下,实现治世的政治抱负。
年富、王竑、李秉等一批能臣干吏被发掘出来,委以重任,王越、韩雍、项忠等知兵事的文臣也被英宗重用,受掌军政,为安定边关出了大力。
有意思的是,有了正统年间宦官干政的教训,明英宗虽然对死去的王振极尽哀荣,可终其天顺一朝,并没有出现能左右朝政的宦官,朝廷大事,内外奏章都是明英宗一人批阅,如有不决则会召大臣商议,不会假宦官之手处理。
而且史书上有这么一条记载,说是鹰坊司的太监想要出宫采猎,明英宗怕他们扰民不同意,但太监苦苦哀求,英宗警告他们采猎期间,他会派人调查,如果敢滋扰州县,必定重惩,结果外出的太监不当回事还真滋扰百姓,让英宗知道了狠狠将他们杖责一番后贬谪。
由此可知,宦官的存在感于正统朝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正是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才更加明白皇位的不易,也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在复位执政期间,每遇灾年,英宗皇帝必然赈灾免税,同时多次减免宫廷采办,崇尚节俭,以舒缓民困,推行仁政。这都是经过磨难的人才能有的体悟。
或许明英宗不是一个出色的皇帝,但绝对算是一个好人。
在明英宗重登皇位执政的七年里,做了三件著名的仁政,第一,释放了圈禁在凤阳高墙内五十多年的建文帝儿子;第二恢复了当初因无子,而遭父亲宣宗废掉的胡善庠皇后尊号;第三件,叫停了洪武朝又延续下来的殉葬制。
宠信宦官王振、造成了土木之变奇耻大辱,复辟后冤*于谦,放任了曹石乱政,都是明英宗执政生涯所犯的无可弥补的政治错误。
从天顺二年开始,认识到曹石之辈带来的混乱起,明英宗就开始积极向做一名合格的皇帝靠拢,虽然在他最后七年的执政生涯中,没有做出什么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向好的一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也算是他对前期的昏聩所做出的自赎。
单看最后天顺时期的施政,或许明英宗还能算得上是一个守成之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