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故乡,任思绪如金色的阳光铺洒千里万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阳光下,跳跃着不老的音符……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赛龙舟),初六嘴觖觖(莆田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
莆田的端午节又称“五日节”,广义端午节有五天时间,狭义就是指农历初五当日。“五日节”涉及品种丰富,而且与莆田盛产物品息息相关。莆田自古即为鱼米之乡,故百姓喜欢吃“糕”。端午节第一天要吃糕,希望六月早稻有个好的收成,也寓意着大家日子越来越好。莆田为沿海地区,特产麦螺,因此被封为节日佳品。当地曾流传过这样一句美话:“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冶短脖病。”
莆田端午节习俗涵盖了诸多内容,有插艾(蒿)、洗“午时水”、“穿新衣”、吃“午时蛋”、吃粽子、挂“虎蛋”、“爬龙船”(部分地区有赛龙舟)、祭拜公妈(祭拜祖先)。
插艾即将艾插于门框两边。艾,又名艾蒿;洗“午时水”即农历五月初五中午用“五味草”沐浴;“五味草”通常是将石榴连枝带叶,蛋草、枇杷叶、豆荚、桔子叶五种洗干净放锅里一起煮;“穿新衣”即初五中午大人小孩沐浴后欢欢喜喜穿上新衣;吃“午时蛋”即初五中午,大人小孩都要美美吃上经“五味草”煮过的蛋。那经“五味草”煮过的蛋已变成了黄色,咬一口,淡淡的香草味流淌在唇舌间,忍不住你会再想吃第二只“午时蛋”。挂“虎蛋”即用五色线编成小网袋装上几只“午时蛋”挂在孩子胸前。
看似简单的插艾习俗,其实大有来历。端午节处于立夏与小暑之间,是个热季过渡的特殊之日。莆田民间传说,夏禹治水时,毒虫被水浸四起,百姓纷纷起来清除,并称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因此自古家家户户便在门框两边插上艾草,驱邪避毒。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端午节这天,小孩子最高兴最兴奋的事莫过于“穿新衣”和“挂虎蛋”。沐浴完“五味草”,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再催大人赶紧给自己“挂虎蛋”,然后就去找伙伴们攀比炫耀一番了。比谁的衣服漂亮,比谁的“虎蛋”多,比谁的网袋精致鲜艳,甚至比谁的“虎蛋”大。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比别人比了几只“虎蛋”,也可以成为小孩炫耀的资本呀!在攀比之下,要是谁家的小孩胸前只挂一只“虎蛋”,肯定跑回家吵着大人再装几只“虎蛋”。几只“虎蛋”挂在胸前,小心翼翼吃了第一只,还舍不得一下子吃掉另外几只,一会儿把“虎蛋”凑到鼻孔底下闻了又闻,再慢慢吃掉其它几只。当然,现在的小孩是无法体会到当初只有几只“虎蛋”就可以带来的那么大乐趣的。
初五那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午时蛋”和“穿新衣”就唤醒了我和三姐,我们一骨碌爬起床,我就屁颠屁颠跟在三姐后面,去田埂拔艾草。一株株艾草披着晶莹的露珠,手拂过,露珠纷纷往下掉,弄湿了我们的衣裳。三姐尽挑枝繁叶茂的艾草拔下来,一会儿,我和三姐各抱了一捆水灵灵的艾草,迎着晨曦,哼着:“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欣欣然回家了。
村里的胖大婶,心灵手巧,她编织的网袋最漂亮,最精致,颜色配得最鲜艳。每逢端午前夕,她总会热心地给左邻右舍编织一个又一个网袋。到五月初五那天,让小孩把漂亮的网袋装上“虎蛋”挂胸前,足以美滋滋了一整天。
说到“午时蛋”,有的朋友可能不理解了,为什么要放在“五味草”里面去煮呢?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经过“五味草”煮过的“午时蛋”,不但好吃,而且吃后可以怯病、驱邪,以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病。
端午节那天,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莆田的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头的龙舟,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雄性的龙;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板面上,人们称其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即雌性的龙。竞赛时,通常都用昂头的龙舟。旧时,民间由于宗族帮派作崇,舟赛中常引起争端,甚至发生械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除了旧时的那种不良风气,龙舟竞赛也成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所提倡且倍受人们喜爱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莆田有的地方组织举办龙舟竞赛。
悠悠思乡情!又是一年端午至!
(来源:莆田作家 作者:林秀莲 编辑: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