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到武昌一家酒楼饮酒,因付不起酒钱,叫酒保随他上黄鹤楼,拟以题诗付酒资。李白登上黄鹤楼,眺望远方,诗兴大发,正待提笔,却见白墙高处有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阅完之后,大为惊叹,不敢再题。奈何酒保催付酒钱,气得李白只好写打油诗一首:“一脚踢翻黄鹤楼,两把抓破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富二代李白也应不会付不起酒钱,但坐落在现武汉长江边的黄鹤楼,自古以来却都是文人墨客题诗作词的热门之地,李白看到崔颢的诗后,肯定想一较高下,但实在是难以超越,或许真成了李白的心结,直到多年之后,才比较满意地作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现已成为国人背的最熟唐诗之一,知名度似乎远超过崔颢之作。
虽然李白的诗句确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确属唐诗上乘之作,但若非要跟崔颢的《黄鹤楼》相比,应该还是差得不少!我们逐句比较一下:
李白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好友孟浩然离开黄鹤楼与我辞别,乘船东去。崔颢的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应该是传说中的仙人,因为我们俗人是不可能骑黄鹤的。意思是仙人已骑黄鹤而去,哪路神圣、向何方飞去,都没说,也不用说。天马行空,无边无际。
李白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意思直白具体,老朋友在美丽的三月去了扬州,怎么美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崔颢的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只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孤寂地耸立在那里,昔人早已杳无音信。当然比明知朋友去了扬州,而且可以去看望,朋友也可以回来,要渺茫朦胧,深远丰富。
李白的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也很明显,老友乘坐的船在长江上越走越远,消失在了碧蓝的天空尽头。崔颢的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昔人既不知去了哪里,而且也不会再回来了,岁月不在、人过不见。比老朋友去了扬州,可能还回来,或可以去看他,要多么地落寞无奈,遗憾无穷。
李白的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只见这长江水形成一条天际线,永远川流不息。崔颢的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天空白云在这里从没变过。用天空白云和千年光阴,比说长江流到天尽头,更显世事茫茫,时空无限。
当然,上述四句逐一对比并不科学,李白的四句是完整的全诗,崔颢的四句只是全诗的一半。李白头两句写实,后两句以务虚为主、虚实结合,崔颢的前四句写虚,后四句以务实为主、虚实结合。
虽然不能用前四句逐一对比来评价两首诗的水平高低,但李白当然知道崔颢之诗,已经表达到淋漓尽致,难以超越,也应知自己比较满意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仍不如崔颢之诗。因此,之后又专门模仿崔颢《黄鹤楼》题诗《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因为崔颢《黄鹤楼》的全诗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李白上边的《登金陵凤凰台》,与之多么相似!
崔颢这首《黄鹤楼》前四句三次重复“黄鹤”二字,且不管韵律、肆意放纵,不仅未显停滞乏味、不守规矩,反而让人觉得感情真挚、气概苍莽。当然,后四句还是回到了七言律诗的规矩上来,整首诗又成了七言格律的典范。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给予高度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这真是太不容易了!
事实上,李白送孟浩然时是公元730年,才30岁,刚出川不久,而崔颢生于公元704,卒于754年,题诗黄鹤楼又不知具体时间,因此李诗未必一定写在崔诗之后,不过这对本文主旨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