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鬼类小说的创作,折射出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创作原因大致分为三点,一是邪不胜正,二是劝恶扬善。
1.邪不胜正
蒲松龄除了描写鬼世界的恐怖景象,也显示了人能胜鬼的理念。《捉鬼射狐》中的李著明为敢于捉鬼。《画皮》中的厉鬼最终被道士收服,“以木剑割其首”,化作浓浓的白烟。《谕鬼》中石茂华因为是贤良的官员,一众鬼魂都十分畏惧他,最后纷纷四散。《聂小倩》里金华老妖被皮袋收服。这些战胜厉鬼的小说内容,鬼代表着人间中邪恶的强大势力。
这些邪不胜正的例子,反应了正义的一方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并且能够战胜邪恶的鬼,人代表着正义而鬼代表着非正义,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战胜邪恶的鬼魅。隐喻任何强大的非正义的东西,都会消亡,表达了蒲松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作者带有嘲讽的心理,虽然那些非正义的一时取得优势,令人恐惧,但是最会被正义的一方所收服。
2.劝恶扬善
《聊斋志异》中除了那些人鬼之间的斗争,宣扬邪不能胜正的价值观念外,还有反映社会悲惨的现实的复仇类的故事,这类的小说带有因果报应的思想。
其次,变化事物。鬼有变化事物的本领,她们可以将墓冢殡宫变为宅院屋室,如《巧娘》中,傅廉“至门外,则院宇无存,但见荒冢”。 聂小倩可以把罗刹骨变化成为黄金来迷惑他人,《薛慰娘》中丰玉桂,晚上看到的是两间平房,而白天一梦醒来发现躺在一堆乱坟岗中,鬼这样的变化能力,一般也只是发生在夜间,时间很短,光天化日之下便能发现真相。这也是鬼具有的特殊能力。
这些讲究因果报应的小说,反应的是百姓呼吁公平社会,面对黑暗的现实社会,通过精神力量来伸张正义。另外,同时也是告诫人们不要作恶。
通过蒲松龄写作的故事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是对现实不公的控诉,这些人往往含冤而死,通过复仇来发泄自己的怨恨,这些复仇虽然今生今世不能得以实现,但是他世却能成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