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那年,王阳明前往道教名山游玩,偶遇了道家同修汤云谷,了解了呼吸屈伸之术和凝神化气之道。王阳明和汤云谷一起,踏访道医大家陶弘景的遗迹,飘然有脱俗人间之感。
从茅山下来后,王阳明有上了九华山。在化城寺留宿时,碰见一位姓蔡的道士,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不堪,似癫若狂。
蔡道士在王阳明的一再求教下,告诉王阳明一句话:"我看你一副官相,说甚神仙?"
后来王阳明有冒着危险,一路攀岩爬到山顶的一个洞里,因为王阳明听说,这有一个坐卧松毛,不食人间烟火的老道士在里面修行。
老道士发现有人进来,非常惊讶,就问王阳明:"如此危险,安得至此?"王阳明回答:"欲与长者论道,不敢辞老也。"
老道士被王阳明的诚心打动,传授了很多道教要义。
王阳明28岁中进士入朝为官,经过几年官场洗涤之后,31岁时拜访道教名山,寻求道教高人,请教更高深的道教修行之法。
17岁时王阳明的道家修为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10几年以来他一直用功精进,越是到了高水平的阶段,越是感到自己的不足,更想学习提高,王阳明当时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
王阳明在王草堂修习引导术,感到元神已经能够从身体自由出入,而且还能预知未来。
有一天,他对身边的仆人说,有4个朋友来访,让仆人到五云门迎接。仆人来到五云门等着,不久之后,果然看到4个人前来拜访。
虽然王阳明自己说:"只是心清。"其实修行人都知道,王阳明已经修成了"天眼通",也就是俗称的"开天眼"。
|05再次遇见无为道人36岁这年,王阳明被贬龙场,在钱塘江假装投河自尽,摆脱大内密探追*之后,王阳明为了躲避官军,只好在睡在破庙里。夜里有一群老虎在破庙周围咆哮,但没有进庙。
第二天早晨,僧人以为王阳明被老虎吃了,进庙一看,王阳明安然无恙,非常吃惊。因为王阳明身下就是虎穴,但是老虎竟然没有进来,想必王阳明不是凡人,于是请王阳明到了后院。
王阳明又看到了二十年前,在铁柱宫打坐的那个无为道,他们二人的二十年之约果然应验了。
无为道为王阳明指点迷津,王阳明不再迷茫,决定前往贵州龙场,临行之际还写了一首诗,题为《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景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天下风。
大意是说,我根本不在乎顺境逆境,所有这一切都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风一来,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静静的大海上泛舟三万里,那种痛快的感觉和我驾着锡杖、乘着天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的感觉一样。
字里行间表现了王阳明"悟道自得"的高深境界。
|06为了传播圣学笃信儒学并排斥佛道相信有人会问,王阳明自己明确提出,摈弃佛道,笃信儒学,难道这还有假吗?
这个不假,王阳明确实说过这样的话,而且还公开批评佛道两家的不足:把孝悌都看成是"假"和"空",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与佛道分道扬镳。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就明白了,王阳明要想生存,传播圣学,达成圣人之志,就必须做出妥协。
王阳明提出心学挑战朱子学,已经遭到传统势力的打压了,如果再以道家自居的话,那就更没有生存空间了。毕竟心学还属于儒家的学说,如果王阳明说自己是道家,那肯定要被扣上"离经叛道"的帽子。
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因为王阳明笃信儒学就下结论,王阳明是儒家大师,而忽略他其实是道教高人的实质。
以上关于王阳明和道教渊源的分析,从出生开始,直到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也就是王阳明36岁的时候。
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提出阳明心学,虽然在学说上属于儒家,但是分析他的4句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精髓还是道家的。
比如4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其实和道家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意思没有本质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王阳明外在是儒家大师,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道教高人。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年谱》
《传习录》
作者简介:向金-Kimi @王阳明心学智慧 主笔,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闹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