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有两种:
·一种叫“完全分手(Complete breakup)”——说了再见,也离开了对方的生活;
·一种叫“不完全分手(Incomplete breakup)”——说了再见但没有离开,或者离开了但没有说再见。
雨宸我也老是被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总陷在一段感情里?是不是我爱得更深?这个答案我只能说,太片面了。人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不同,延伸出来的面对分手的能力就是不同,有的人会习惯性问自己一句“怎么做最好?”,并且按着目标一直走下去,“完全分手”只不过是他做好了所有准备,为感情负责的自然结果。
而有的人一直逃避问题,逃避用理智对待感情,只能本能地被情绪支配,局面失控后,“不完全分手”就成了他在感情转折点上的被动选择。
作为一个情感咨询师,比起好奇你和前任的告别方式,我当然更在意你的方式到底能不能给你带来良好的状态?
很显然,“完全分手”意味着你可以尽快从关系中抽离出自我,把全部的精力都专注在自己的生活上,恢复良好的生物节律。
而如果你不幸在“不完全分手”里左右摇摆,则会长期被以下这些感觉支配:
看到这里,如果你已经开始对号入座,就要小心了。“不完全分手”给你带来的痛苦可能比分手本身还难受,为什么这么说?看下去就知道了。
要我说,人都是口是心非的生物。从主观上来讲,每个人在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过程中,都会掺杂着很多复杂因素,比如原生创伤带来的高防御、尊严面子、利弊权衡等等,再加上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抱着“ta应该完全懂我”的幻想,就导致了我们大多数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喜欢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明明心里难过得要死,却执意说没事,希望ta能看出自己倔强下的脆弱
·想要ta来哄自己,却偏偏说不出口,只能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指责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再见”,并不是出于“不爱了”,而是藏着无法说出口的乞求和希望对方包容自己的期待。在这个可能性下,不管是提分手还是被分手的一方,都是情绪的受害者,最后如果谁都不肯主动让步,关系就会进入“说了再见但没有离开”的状态。
你想想就知道了,不管是和ta大大方方做朋友,还是找借口一起养宠物,又或者是自己单方面窥屏ta的朋友圈、微博,不都代表着,在你的潜意识里,还保留着可以继续恋爱的积极预期吗?
这时候你问再多“ta是不是怎样...?”都没有用,只有你试着往前跨一步,主动去修复感情,你才能知道最终的答案,否则“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人们对于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会让这份期待一直在你的脑海里循环,直到成为无法完成的遗憾。
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朋友A突然犯了胃病,和男友说了之后,男友敷衍地让她照顾好自己,就匆匆挂了电话忙工作去了。A越想越气,下班后和男友狠狠吵了一架,男友没有服软的意思,始终认为A无理取闹,A本来就委屈,哪里受得了这个?直接爆炸,顺口说了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