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几乎在各方面的性能指标上均已超过北洋海军:战争爆发前夕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为34325吨,而日本舰队已高达40840吨;北洋水师的总马力约为42200匹,而日本舰队则是68900匹;北洋水师的编队航速为10节,而日本舰队则是14.5节;北洋水师装备有大口径火炮58门,而日本舰队装备有104门;北洋水师每分钟的炮弹发射量是23发,而日本舰队则高达232发。
比装备性能上的差距更为致命的是战术思想上的差距: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拱手将制海权让给了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清政府从没把北洋海军视为是捍卫国家海权的工具,而是想利用海军这个新式军种维护闭关锁国的封建秩序。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这还仅仅只是从海军战略战术层面所进行的分析,事实上甲午战争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海战。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的表现普遍糟糕:事实上很多地方并不是被日军攻陷的,而是在清军几乎未做抵抗的情况下就被拿下。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由于清政府缺乏自己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所以更多只能从海外进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