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以德服之诸侯亡而得立翻译(乃公居马上而得之翻译)

来源:原点资讯(m.360kss.com)时间:2023-12-21 08:21:07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原文】三十六年(庚寅、前211)

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翻译】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

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于石上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于是派御史逐个查问当地的人,但是没人承认此事是自己*。始皇便下令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人全部捉拿处死,并焚化了那块石头。

【解析】这已经不是维护法律,而是滥用法律了。倘若由心之人用这样的方式制造矛盾的话,秦国就会人人自危了。

【原文】迁河北榆中三万家;赐爵一级。

【翻译】秦朝廷迁移三万户到北河以北、榆中一带垦殖,每户授爵位一级。

【解析】类似美国西部大开发,激励人民到人少地多的地区耕种生活。但起因却是陨石、流言使得始皇烦躁不安,占卜得到的解决方案是游徙吉。

【原文】三十七年(辛卯、前210)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

【翻译】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

冬季,十月,癸丑日,始皇帝出游,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他要求随父皇出游,获始皇准许。

【解析】丈夫亦爱其幼子,在帝王身边具有信息优势,而且有机会假传命令实现自己的意图。始皇没料到自己会生病去世,一念之差,给了胡亥上位的机会。

【原文】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藉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之罘。见巨鱼,射*之。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翻译】十一月,始皇帝一行到达云梦,向着九疑山遥祭葬在那里的舜帝。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经海渚,过丹阳,抵钱唐,到达浙江边。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便向西行驶一百二十里,从富阳与分水之间的狭窄处渡江。随之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禹帝,遥望南海,刻立巨石歌功颂德。然后起驾返回,归途中经过吴地,从江乘县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之罘。始皇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接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后便病倒了。

【解析】秦始皇一统天下已经十一年,始皇也已经50岁,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由“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不敬湘君到祭祀舜禹,表明始皇也开始反思道德文化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

【原文】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辌车中,故幸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

【翻译】始皇帝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秋季,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解析】秦始皇临终前做错了什么?忌讳谈死,没有及早准备后事,等到想做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控制力,赵高不尊令送诏书给扶苏。李斯秘不发丧维持稳定倒是对的。

【原文】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翻译】当初,始皇帝尊重宠爱蒙氏兄弟,颇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称为忠信大臣,即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敢与他们一争高低的。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始皇听说他办事能力很强,且通晓刑法,便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非常宠爱他。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得到胡亥的宠幸,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又说:“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合谋进行,恐怕不能成功。”随即会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这件事将怎么办呢?”李斯说:“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此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赵高道:“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的有理,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和了解扶苏的图谋。因此令他们自*,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解析】始皇重用赵高的教训:重要的位置需要德才兼备,切不可任人唯才;关键岗位不能与皇子亲近,否则会因为利益而参与皇位之争。

始皇让赵高教胡亥审理判决诉讼案,确实是喜爱胡亥,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国家重臣,但却不是皇位继承人,继承人需要的是政治眼光、识人用人,而不是实务。

赵高如何一步步实现人生跳跃的?第一步是提升办事能力,因此得到任用。第二步结交皇子胡亥这个贵人。第三步利用始皇去世的机会,让自己的贵人更进一步,成为太子。

李斯支持胡亥的选择对么?扶苏上位,蒙恬地位高于李斯,但他李斯就是胡亥的心腹么?赵高才是胡亥最信赖的人呀,日后免不了与赵高争权。

【原文】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

【翻译】扶苏接到诏书,哭泣着进入内室,打算自*。蒙恬说:“陛下在外地,并未确立谁是太子。他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仅仅一个使者前来传书,我们就自*,又怎么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诈呢?!让我们再奏请证实一下,然后去死也不晚呀。”但是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行了断,扶苏于是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需要再请示查实呢!”随即自*。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改置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然后回报李斯、赵高。胡亥这时已听说扶苏死了,便想释放蒙恬。恰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后返回,赵高即对胡亥说:“始皇帝想要荐举贤能确定你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蒙毅一直规劝他,认为不可如此。现在不如就把蒙毅*掉算了!”于是逮捕了蒙毅,将他囚禁到代郡。

【解析】接到诏书就自*,蒙恬劝诫也不听。扶苏一是懦弱,都不敢为自己辩护一下!一是没有政治意识,不理解始皇派他监军的意图。一是不能听人谏言。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当国君,纵然顺利继位,也无法掌控群臣,很可能被奸臣蒙蔽。

胡亥缺乏容人之量。既然他已经获得先机,一旦继位,蒙毅就是自己的臣子了。纵然以前反对,但木已成舟,忠于国家的臣子就会忠于自己,怎么可以因为以前反对自己就*了呢。这一点,李世民就做得很好,重用魏征。

【原文】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翻译】皇室车队于是从井陉抵达九原。当时正值酷暑,装载始皇遗体的凉车散发出恶臭,胡亥等便指示随从官员在车上装载一石鲍鱼,借鱼的臭味混淆腐尸的气味。从直道抵达咸阳后,发布治丧的公告。太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原文】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尽,闭之墓中。

【翻译】九月,将始皇安葬在骊山皇陵,把铜熔化后灌入,堵塞住地下深处的水。又运来各种奇珍异宝,藏满墓穴。还下令工匠制作带有机关的弓弩,遇到穿入靠近墓穴的人,即自动射*。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灌注输送。墓穴顶部布有天文图象,底部设置地理模型。后宫嫔妃凡未生子女的,令她们全部陪葬。下葬以后,有人说工匠们制造隐藏的机械装置,知道其中的全部秘密,如果他们再作第二重机关,就会将其中的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待送终的大事完毕后,那些工匠即被尽数封闭在墓穴中。

【原文】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

【翻译】二世皇帝胡亥想要*掉蒙恬兄弟二人,他哥哥的儿子子婴规劝说:“赵王赵迁*李牧而用颜聚,齐国田建*他前代的忠臣而用后胜,结果最终都亡了国。蒙恬兄弟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就把他们抛弃、除掉。似此诛*忠臣而扶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是在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将士们意志涣散啊!”但是二世不听从劝告,随即*掉了蒙毅,并要*内史蒙恬。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体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却还是要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于是即吞服毒药自*身亡。

【解析】蒙恬为什么不反叛?扶苏已死,师出无名!蒙恬可以发动叛乱,但最终无法取胜,秦军最终还是忠于秦国王室。如果当初蒙恬强行阻止扶苏自*,还能有与胡亥抗争的资本。

胡亥为什么要*蒙恬?蒙恬不同于蒙毅,蒙恬手握重兵,有威胁王权的能力。正如蒙恬自己说的,他有反叛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亥怎么能放心呢?蒙恬如果想不死,就应该在胡亥即位初表示效忠,放弃兵权。

【原文】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翻译】扬雄《法言》曰: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尸体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以称道的。”

【解析】忠诚分为两类:忠于君和忠于国。忠于君者,以君主个人利益为重,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忠于国者,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追求的是个人理想。蒙恬属于忠君,因而杨雄不赞成。

【原文】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翻译】臣司马光曰: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如此蒙恬的不仁义是可知的了。但是蒙恬明白为人臣子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故而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了

【解析】司马光认为始皇修建长城是不仁义的,没有考虑到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蒙恬听从始皇命令,因而也是不仁义的,这是从忠于国家的角度来看。赞成蒙恬自*则是从忠于君王的角度来看的。忠君、忠国一直是古代儒家大臣的矛盾之处,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候需要限制君权,避免君王好大喜功伤及百姓,为了君王的利益又需要让渡部分国家利益。如果遇到的是明君,知道节制还好处理,如果是昏君,就只有死谏以全名节了。

【原文】二世皇帝上元年(壬辰、前209)

冬,十月,戊寅,大赦。

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而还。

【翻译】秦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冬季,十月,戊寅(初十),实行大赦。

春季,二世向东出巡郡县,李斯随从前往。一行人到达碣石后,又沿海南下至会稽。途中,二世将始皇帝过去所立的刻石全部加刻上了字,并在旁边刻上随从大臣的名字,以此表彰先帝的丰功盛德,然后返回。

【解析】胡亥沿袭了秦始皇的治国政策,巡游表彰功德。却没有想到要去基层了解民情,发现新的矛盾并解决他们。

【原文】夏,四月,二世至咸阳,谓赵高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可乎?”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而昏乱主之所禁也。虽然,有所未可,臣请言之:夫沙丘之谋,诸公子乃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二世曰:“为之奈何?”赵高曰:“陛下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灭大臣及宗室;然后收举遗民,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二世然之。乃更为法律,务益刻深,大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鞠治之。于是公子十二人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逮者不可胜数。

【翻译】夏季,四月,二世抵达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就犹如驾着六匹骏马飞奔过缝隙一般的短促。我既已经统治天下,就想要尽享我的耳目所喜闻、乐见的全部东西,享尽我心意中所喜欢的任何事物,直到我的寿命终结,你认为这行吗?”赵高说:“这是贤能的君主能做而昏庸暴乱的君王不能做的事情。虽然如此,还有不可做的地方,请让我来陈述一下:沙丘夺权之谋,诸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怀疑。而各位公子都是您的哥哥,大臣又都是先帝所安置的。如今陛下刚刚即位,这些公子臣僚正怏怏不服,恐怕会发生事变。我尚且战战栗栗,生怕不得好死,陛下又怎么能够这样享乐呀!”二世道:“那该怎么办呢?”赵高说:“陛下应实行严厉的法律、残酷的刑罚,使有罪的人株连他人,这样可将大臣及皇族*灭干净,然后收罗提拔遗民,使贫穷的富裕起来,卑贱的高贵起来,并把先帝过去任用的臣僚全都清除出去,改用陛下的亲信。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暗中感念您的恩德;祸害被除掉,奸谋遭堵塞,群臣没有不蒙受您的雨露润泽、大恩厚德的。如此,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纵情享乐了。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计策了!”二世认为赵高说得有理,于是便修订法律,务求更加严厉苛刻,凡大臣、各位公子犯了罪,总是交给赵高审讯惩处。就这样,有十二位皇子在咸阳街市上被斩首示众,十名公主在杜县被分裂肢体而死,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受牵连被逮捕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解析】人生苦短,区区数十年而已,因而有的人会选择享受当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国之君,却不是享乐的位置。虽然国君受到的约束很小,但是其决策却影响到千万百姓, 需要勤勉为政。胡亥不知人呀,赵高只能办事,却不懂治国。如果胡亥问的是李斯,或许就是另一个答案了。

胡亥刚即位,权威不够,需要培养亲信提升自己对秦国权力体系的掌控力度是对的。但是,专宠赵高却是大错特错,要维持均衡最好是使得臣子能相互制衡,而不是铲除异己让其一家独大。

【原文】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宗室振恐。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门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孝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骊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书上,二世大说,召赵高而示之,曰:“此可谓急乎?”赵高曰:“人臣当忧死不暇,何变之得谋!”二世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

【翻译】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单单搁置到最后才议定罪过。二世派使臣去斥令将闾说:“你不尽臣子的职责,罪该处死!由行刑官执法吧!”将闾说:“在宫廷的礼仪中,我未曾敢不听从司仪人员的指挥;在朝廷的位次上,我未曾敢超越本分违背礼节;受皇上的命令应对质询,我未曾敢言辞失当说过什么错话,这怎么叫作不尽为臣子的职责啊?希望听你们说说我的罪过然后再去死!”使臣说:“我不与你作什么商量,只奉诏书行事!”将闾于是便仰天大呼三声“天”,说:“我没有罪!”兄弟三人都痛哭流涕,随即拔剑自*。整个皇室均为此震惊恐惧。公子高打算逃亡,但又害怕株连族人,因此上书说:“先帝未患病时,我入宫便赐给我饮食,外出便赐给我乘车,先帝内府的衣服,我得到赏赐,宫中马厩里的宝马,我也得到赏赐。我本应跟随先帝去死,却没能这样做。似此作为儿子便是不孝,作为臣子便是不忠。不孝不忠的人是没有资格生存在世上的。因此我请求随同先帝去死,愿被葬在骊山脚下。希望陛下垂怜。”书上给了二世,二世高兴异常,召见赵高,给他看公子高的上书,说:“这可以算是急迫无奈了吧?”赵高道:“作为臣子担心死亡还来不及呢,哪里能有空闲图谋什么造反的事呀!”二世随即允准了公子高的上书,并赐给他十万钱作为安葬费。

【原文】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翻译】二世下令重新营修阿房宫,又尽行征调五万名身强力壮的人去咸阳驻防守卫,让他们教习射御。这批人和狗马禽兽要消耗的粮食很多,估计会供不应求,二世便下令到郡县中调拨,转运输送豆类、谷物、饲草、禾秆到都城,但规定押运民夫都自带口粮,同时还下令咸阳城三百里之内不准食用这批谷物。

【解析】始皇帝还知道减免税赋体恤百姓,大兴土木的后果是财政不足。二世却要民夫自带口粮,损害人民利益,或许就是财政不足的后果。这个时候必须调整政策了,否则就会引发民变。

【原文】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翻译】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均被指派为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防地。而按秦法规定,延误戍期,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便趁着天下百姓生计愁苦、对秦的怨恨,*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你们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当被*头。即使不被斩首,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全都响应。陈胜、吴广便诈以已死的扶苏和故楚国的大将项燕为名,培土筑坛,登到上面宣布誓约,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随即攻陷大泽乡,接着招收义兵扩军,进攻蕲。蕲夺取后,即令符离人葛婴率军攻掠蕲以东地区,相继攻打、、苦、柘、谯等地,全都攻下了。义军沿路招收人马,等到抵达陈地时,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当攻打陈城时,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谯楼下的城门中抵抗义军,不能取胜,郡丞被打死。陈胜于是领兵入城,占据了陈地。

【解析】失期法皆斩本身没有问题,总会有人铤而走险的。陈胜、吴广能够起义成功是因为天下之愁怨,大势可为。

为什么陈胜要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因为秦国的统治基础是贵族地主。招兵买马第一个问题就是粮草军饷,这些要找谁募集?自然不是没有积蓄的普通百姓,只能是富豪之家。但是,贵族们会支持平民么,他怎么相信平民会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需要一个贵族作为旗号。最好的旗号莫过于扶苏了。倘若是山东六国某一国的王室,就只能号召该国贵族,获得的支持力度有限。有了扶苏做旗号还不够,秦国有能征善战的将军,义军要获得支持就需要让人相信他们能获得胜利,这就需要好的统军将领,于是又打起了项燕的旗号。扶苏和项燕能否合作一起反抗二世呢?有共同的利益就可能,譬如项燕帮助扶苏对抗二世,换取扶苏对楚王后裔的分封,更何况只是让那些政治意识不强的普通贵族相信呢。

【原文】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桀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翻译】当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秦国灭魏时,听说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便悬重赏征求他们。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逃到了陈地,充任里门看守来糊口。管理里巷的官吏曾经因陈馀出了小过失而鞭笞他,陈馀想要与那官吏抗争,张耳踩他的脚,让他接受鞭笞。待那小官离开后,张耳将陈馀拉到桑树下,数落他说:“当初我是怎么对你说的?现在遇上一点小的侮辱,就想跟一个小官吏拼命啊!”陈馀为此道了歉。及至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

【解析】欲成大功,需忍辱负重,就如做价值投资要获得回报,就要延迟满足,而不是频繁换手。

陈胜是否应该自立为王?陈胜称王的前提是起义军打了几个胜仗,占领了一定的根据地。这个时候,需要思考起义军未来的战略,是推翻秦王,自己一统天下,还是帮助六国复国,回到周王朝。陈胜是农民出身,又胸怀大志,意向是自己统一全国。朱元璋起义时战略是广积粮、缓称王,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而陈胜作为率先起义的势力,本就是秦军攻打的重点,即使不称王秦军也不会放过他。陈胜称王也有弊端,即亲近各国王室的贵族不会支持他,政治基础会有所削弱。

根据《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秦王代表的是秦国贵族的利益,统一全国后虽然都是秦国臣民,秦王也会优先考虑秦国贵族的利益,因而,六国国族不支持秦灭六国。楚国三老、豪杰自然是支持陈涉称王,扩大自己的利益。如果再立楚王后裔,他们的拥立之功就没有了。张耳、陈馀是魏国人,代表的是六国贵族的利益,因而希望陈胜能扶立六国王室后裔,复国后回到周王朝时代。

陈胜不支持的话,六国后裔就不会抓住机会了么?如果他们有能力,能找到支持的贵族,自然会趁机揭竿而起。因而,张耳、陈馀的建议虽然确实可以减轻陈胜面临的压力,但却不是从陈胜的立场考虑问题。

【原文】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长吏以应涉。谒者从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问之,对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也。”上悦。


【翻译】在那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法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当地长官,响应陈胜。秦王朝的谒者从东方归来,把反叛的情况奏报给二世。二世勃然大怒,将谒者交给司法官吏审问治罪。于是,以后回来的使者,二世向他们询问情况,他们便回答说:“一群盗贼不过是鼠窃狗偷之辈,郡守、郡尉正在追捕他们,现在已经全部抓获,不值得为此忧虑了。”二世即颇为喜悦。

【解析】法律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需要不断调整以扩大统治基础。法不责众是制定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而秦法却株连甚广,如再加上导致民众犯法的是暴政,就会激起民众的反抗。陈胜起义的星星之火,终于燎原引发全国范围的反抗。二世讳疾忌医,使者连真实情况都不敢报告,使得秦王朝错失了在起义军力量弱小时剿灭对方的机会。

栏目热文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翻译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翻译

赵世家第十三【说明】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段时有所见...

2023-12-21 08:07:17查看全文 >>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翻译(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翻译)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翻译(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翻译)

1、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感言:简单的一句话的背后却是两个月之前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唐高...

2023-12-21 08:39:28查看全文 >>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翻译(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翻译)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翻译(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王未闻弑君也》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

2023-12-21 08:08:25查看全文 >>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翻译(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翻译)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翻译(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翻译)

田稷子,战国时期齐宣王的宰相。田稷子母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贤母。田稷子母《责子言》原文: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

2023-12-21 08:01:12查看全文 >>

其后安国做法抵罪翻译(其后颇有禄仕者翻译)

其后安国做法抵罪翻译(其后颇有禄仕者翻译)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前方到站:死灰复燃。典故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2023-12-21 08:27:59查看全文 >>

主父偃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翻译(主父偃古文翻译)

主父偃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翻译(主父偃古文翻译)

古今异义30个实词重点练实词是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为了考查考生对重要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人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让考...

2023-12-21 08:39:24查看全文 >>

商臣弑君翻译(以臣弑君可谓仁乎翻译)

商臣弑君翻译(以臣弑君可谓仁乎翻译)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

2023-12-21 08:01:07查看全文 >>

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翻译

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翻译

人物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楼田堡(现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北宋著名...

2023-12-21 08:08:47查看全文 >>

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翻译(臣身受命敝邑之王翻译)

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翻译(臣身受命敝邑之王翻译)

【原文】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甘延寿,延寿不取。及破郅支还,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延寿等。陈汤素贪,所卤获财物入...

2023-12-21 08:06:23查看全文 >>

电脑上微信退出还能看聊天记录吗

电脑上微信退出还能看聊天记录吗

最近有些文件在微信忘记转存,由于急用,便从百度下载了几款苹果XX大师,发现每款都有相似的功能,微信清理完缓存和聊天记录,...

2023-12-21 08:03:0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