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至,残暑终,它平分了秋季,平分了昼夜,平分了寒暑,同时也意味着进入满城飘香的季节。俗话说:一年秋分起,十里桂花香,这香气来自八月之花的盟主桂花。欢迎来到FM102.4西安综艺广播《书香长安》“二十四节气”的姊妹篇【十二月花令】特辑,我是蓝心。进入农历八月,也就进入了“桂月”,暗香浮动,满城飘香,本期就来认识一下八月令花——桂花。
“天香料理一万斛,散作人间八月秋”。每至农历八月便是桂花绽放之时。桂花是一种原产中国的物种。在古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木犀。宋代词人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这里的木犀花指的就是桂花。
桂花的“桂”字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木犀科植物的叶叶脉呈现“圭”字形状,中国人再给它加上一个“木”字旁,就成了“桂”。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能耐住霜寒的花委实不多,但桂花树不畏寒凉,独占三秋压群芳,让这个秋天有了绚烂的颜色。
《桂花·木犀》
宋·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桂花,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早在《山海经》中就提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屈原在《九歌》中也吟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桂树耐旱却不耐寒,广泛栽植于江浙一带,北方数量较少,颇为珍贵,是皇家专属的名贵花木,自古就是宫廷之树。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均喜欢在宫苑中引种桂树。齐王融《临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窗桂”一词说明南北朝时已有了桂花栽培。《金都杂录》记载:“丰宜门外花舍间,仲秋时偶见金桂数十株,幽香而娇艳,乃为中都宫室所赏之卉”,这是记载北京最早种植桂花的史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会与花有关联。农历八月,桂花飘香,它的绽放意味着中秋佳节的临近。花与月遥相呼应,为中国的团圆佳节添上了几分雅韵。“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人们相信桂树本就是月中之物。早在汉代《淮南子》中就出现“月中有桂树”的传说记载。唐宋时期,桂花栽培进入私家园林,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也逐渐增加,文人们在咏月诗中直接用“桂轮”、“桂魄”、桂月、桂宫来指称月亮,皎洁的月光称作“桂华”。唐朝诗人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诗更是将桂花与中秋的明月联系在一起。桂花开于秋,古人认为秋之神主西方,所以桂花也称“西香”或“秋香”,被民间称为“仙树”。
桂花的“桂”音同富贵的“贵”,被视作古代读书人登科及第的吉兆,“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会用“蟾宫折桂”来祝福学子学业有成,考试高中。在古代,富贵人家的庭院里桂花树是标配,人们将桂花与玉兰、海棠、牡丹同庭栽种,取义“玉堂富贵”。最典型的就是颐和园里的桂花,因慈禧太后的独特爱好,每逢金秋时节,她居住的乐寿堂及长廊等处都会摆放百余盆盛开的桂花,同时在仁寿殿门前两侧各放置一盆高达三米的桂花,寓意“两桂当庭”或“双桂留芳”。
明清时期的苏州园林几乎“无园不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均为人们熟知。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清乾隆皇帝分别在景山、香山广植桂花。至晚清光绪年间,桂花仍然是花中珍品,《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今京师桂花甚珍,仅见小本,供盆盎之玩。”
提起桂花,第一印象是它的香气。桂花开的时候,不用看就能感受到,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那淡雅深远的香味足以让人迷醉。一袭风过,一阵雨来,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桂香飘来,这香气清可荡涤,浓可致远,只要有一株桂花开放,距离很远也能闻见它独特的香甜气味,“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栗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如芳誉亘千乡”。因此它还有“十里香”的雅号。桂花究竟有多香呢?有陕西诗人说过,“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宋人邓肃曾《木犀》诗中更是说:“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可见桂花香气之浓烈馥郁。文人们觉得这种香气仿佛是仙境中飘来,称它为“天香”。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曾说桂花是:“木而花大,香尤烈……清晓朔风,香来鼻观,真天芬仙馥也。”桂花凋谢时又是另一种意境,小小的花瓣飘飘扬扬落下来,金黄的身影划过天空,轻轻点点,花香驻足于人们的眉间发梢、衣角袖口,来一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这种浪漫,妙不可言。
我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其实它一年四季都会开花,只不过农历八月中秋前后花开最盛,最常见的品种有“丹桂”、“金桂”、“银桂”,一年只能开一次;还有一种“四季桂”,每隔两到三个月就会开一次花。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这里面提到开在春天的桂花,应该就是四季桂了。但凡事难两全,它虽然四季开花,相比于其他三种,所开的桂花量要少一些,香气也会淡一些,甚至几乎闻不到。这里分享一个冷知识:一定要先下雨,桂花才会开。阴雨过后,天气突然放晴变得湿热闷蒸,桂花婀娜开放。人们给这种天气取了个唯美的名字,叫“木樨蒸”,也叫桂花蒸。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里描述过这种天气:“秋是一个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厨房里吹的箫调,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热又熟又清又湿。
不同品种的桂花,开花时间及花色有所区别:
金桂:农历八月份中下旬(9~10月)开花,金黄色
银桂:农历八月份中下旬(9~10月)开花,白色或黄白色
丹桂:农历八月份中下旬(10月)开花,橙红色或橙黄色
四季桂:四季开放,白色
清末程登吉所著的《幼学琼林》称:“木樨,桂之别名,其花有黄白红三种。黄者为金桂,白者为银桂,红者名丹桂,其香极清。”
《凝露堂木犀二首》
宋·杨万里
梦骑白凤上青宫,径度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
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
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
李清照写梅花最多,但她最喜欢的花却是桂花,这可以在她的词作《鹧鸪天·桂花》里找到蛛丝马迹:“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个评价堪称顶格了,足见桂花在女词人心目中的强势地位,妥妥的第一名。
桂花的可贵之处不仅在树梢枝头,还在唇齿之间。它可以做成饮品美食,如桂花藕粉、桂花栗子羹、桂花糖等。桂花为食最早的记录大概源于“用香达人”屈原。他在《楚辞·九歌·东君》中写道:“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其中“桂浆”指的就是被桂花浸香过的美酒。从此之后,桂花就一直出现在文人的佳肴美馔中。八月仲秋,圆月高挂,一树树桂花相继开放,空气里幽香浮动,一家人围坐桌边,吃着香甜的月饼,品着桂花蜜酒,听长辈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良辰美景,团圆且美好。
最后是很多人喜欢的花神环节。关于桂花花神的说法众多,流传最广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徐惠,她才思脱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曾经仿照《离*》写了一篇关于桂花的文章《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名震一时。她不仅美貌与才华共存,也心系黎民疾苦,敢于给皇帝提意见。她认为征兵讨伐、铺张浪费都是导致天下不安定的因素,以奏疏的形式直言进谏太宗。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收录这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雨调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昔汉武守文之常主,犹登刻玉之符;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犹阙告成之礼;云亭伫谒,未展升中之仪......”
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年仅二十四岁就香消玉殒,后人感念她的真情和付出,尊奉她为桂花花神。
给大家分享几个赏桂花的城市。中国盛产桂花的地方不少,有的甚至以“桂”字来命名,譬如桂林、桂阳、桂平等。桂林整个城市就是一个桂花公园,植株10万之多;湖北咸宁也是一个桂花成林的城市,每逢金秋之际,满城飘香,沁人心脾。按照古诗词里的的描述,“赏桂胜地”杭州最不能缺席: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杭州最著名的赏桂胜地是人称“十里挂衣廊”的满觉陇。一到花季这里就会迎来一波波慕名而来的赏桂“大军”,人头攒动,交通拥挤。这个村落几乎家家都种植桂花树,仅沿途道边就栽植有7000多株桂花树,树龄最老的达数百年。房前屋后,山坡路旁,一簇簇、一丛丛,举目皆金,花香扑鼻。若恰逢露重之时,桂花随风洒落,沐雨披香,“天花乱坠”,仿佛古画里的意境。1985年,“满陇桂雨”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