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776年出版的巨著《国富论》,确实很经典,让人民从更深层次了解贸易的概念及国民生活与经济的关系。单纯从这篇巨著的序论部分,我就发现了作者观点中的闪光点,但也因此而有一些疑虑。
序论第二、三段言道:
“本国国民的劳动产物与从外国换购回的商品之间的比例或大或小,而这一比例将会决定本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消费商品的供给情况的好坏。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而言,这一比例都要受到以下两种情况的影响:一是从普遍上的意义来说,这个国家的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技巧性与判断性;二是国内从事有用劳动与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比例情况。任一国家在土壤、气候和面积上或有差异,但国民需求每年供给的好坏,却必然是由这两种情况决定的。”
两百多年前的亚当就可以把国民生活好坏的根源解释的如此全面,实属难得。为什么这么说呢?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闲聊,讨论的主题是:假如一旦切断和全球的贸易,我们如何能在国内内循环的情况下,保持国民的富裕,保持国力的持续增强。我甚至列举了某些人群的收入如何提高?某些行业如何增长?等等相关的假设。但最后发现我俩思考的都太零散了,不足以概括国家及人民的经济状况改善的原因。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思考的居然是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思考的范畴,顿时惭愧不已。我连啥是经济都不知道,居然去思考如此高深的话题了。
但同时也感觉到,经济学是一门让自己更清醒的科学。今天当我再次阅读《国富论》的时候,我就比之前更加认真的去读了。但在十多年前一个同学送我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没啥价值的,起码是无法让我提起兴趣的。
我们挑出来两句话先聊着玩吧:
第一句:“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技巧性与判断性”;
针对这一句话,我们先尝试用比较新的词汇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产品所用到的技能或者说技术含量的高低,及为何要生产某类产品,也就是市场预测能力。
第二句:“国内从事有用劳动与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比例情况”
至于这句话,都不用我过度解释了。亚当的意思是,蛀虫少一些,人浮于事的事情少一些,大家的日子就好一些。
好书就应该好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