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德”字造型简单,左侧为一“彳”旁,右侧为一“直”字。其中的“彳”旁本为一独体字,读作chì,意为“小步慢行”。而“直”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目”字加一竖,是一个典型的指事字,造字灵感来源于对目光加以直线的约束,以此表示其本意“不弯曲”。两部分结合,即是“德”字的本意——“行得端正,看得笔直”。
手写甲骨文“德”字
时间来到西周,此时的“德”字大部分保持着与商朝甲骨文类似的字形,有的却在“直”字下方添一“心”字,这也标志着古人对于“德”的认知逐渐深入,由外在的行为举止来到了内在的精神层次。中医认为“心主神志”,而孟子有言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想要观察一个人,最好观察他的眼睛),这就是所谓的“非礼勿视”,视正则心直。
手写金文“德”字
秦朝前后的“德”字逐渐繁化,象征性的符号不断增加,比如将“目”字上一竖改为“十”字,在“目”字下方添加一横。添加这些部件后的“德”字不仅没有因笔画繁琐而废弃,反而在明清时期转正成为标准字形,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德”字。
手写小篆“德”字
但是大家应当明确,虽然“德”字成为今天的标准字形,但是还有诸如“徳”“惪”等异体字,前者是明清之前的标准“德”字,后者则突出体现了“德”字的核心含义——“心境正直”。所以异体字并不是所谓“错别字”,甚至在前人的书法名作中会频繁出现,成为同字相邻时打破雷同局面的法宝。
手写楷书异体字“德”
手写楷书异体字“德”
【“德”字新解】中国人常讲“中庸”,这是追求恒常与安稳的农业社会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调和、追求中庸,实际上追求的就是“德”。
“德”者,举止端庄正直、心境平稳有序。每个个体调和好自己心中一黑一白两面性格,在微观层面践行中庸之道,是为君子之德。全社会调和好各阶级、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在宏观层面践行中庸之道,是为大同之德,这也是我们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结合上一期文章对“道”字的讲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循规守道则行稳致远,行正心直则品德高尚。我没有深究“道德”一词是不是这样来的,但是我认为,这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解释,希望与大家共勉。
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如果你对汉字探源加汉字新解的模式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后续文章(下期预告:关于“法”字),再次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