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历史久远,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一种自古流传至今且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汉字本身所独具的韵味和美感是其他语言类文字难以比拟,无法超越的。我国汉字自远古时期的象形符号开始 ,到东汉末年方才正式走向多元化,艺术化的觉醒时代,隶、楷、篆、行、草,焉各成一派,各有千秋,而其中行书,楷书更居突出地位,几为历代文人所必修。
行,楷之论自古已有,有学者认为练好行书必须从正楷开始练起,亦有学者认为练好行书不必方方正正的从楷书练起。楷书之于行书出现时间较晚,行书自汉末出现,魏晋之时即有盛行之势,于王羲之父子笔下更隐隐臻至完善,而楷书出现时间晚于行书百年左右,更于唐朝才逐渐被正规化,若单从时间角度来论述行,楷之间的关系,早于楷书百年的行书似乎没有必要以一后而生笔法为基础来完善练就自身。若从技法角度来论,宋世楷风不振,笔法所触者多为行、草,纵观宋朝三百余年历史,在楷书较为落寞的大环境下仍能行,草书大家频出,亦未必不能动摇蔡襄《论书》中的“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的说法。
所谓行书,汉末出现,盛于魏晋,衍流至今世,已有2000年发展历史,相较于楷书其结构洒脱,气势明显,流畅便利亦略胜于一笔一划,横平竖直的楷书,况乎其早于楷书百年出现,发展初时地位亦高于楷书,故跃过楷书修习阶段,直接学习行书笔法的观点有其道理且渐有压倒先楷后行之说的趋势。其实书法之于诗画,有其共通之处,大家之作皆归于时间沉淀之下,筑基时若不扎实可靠,其成就往往难以高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却不会作诗也会吟,而其吟诗的基础根植于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前提条件之下,倘若没有足够的功底,单给初学者一个诗词结构,恐怕其难以有所筹划。
书法亦是如此,楷书修习之于行书如同奠基石般重要,一字一画,横平竖直之中的修习不仅锻炼其书法功底,更有对驾驭毛笔的控制能力和耐心劲力的锤炼打磨,唯有如此方能以手写心,心手相副,而且楷书技法相较于行书技法更为简单基础,易学上手操作性更高,先将楷书修习臻至完善或者小有所成,再进行行书练习其精进速度必快于同水平学者,所扎基础亦必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