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不善言辞、不合群,眼里只有学习的河北高中生,一度想要逃离,所以即使对高考成绩并不满意,也坚决放弃了复读,志愿全以南方和工科为标准,最终来到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大学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正在最好的年纪,拥有尚好的青春和改变的勇气。身处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我似乎把之前压抑的兴趣和性格全都释放出来了,参加社团、羽毛球联赛、英语歌唱比赛、机械设计大赛……如鱼得水。
在专业学习上我也没有掉以轻心,大三结束,我以专业第二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系,专业第一是我男朋友,他去了北大深圳研究院。
在宣城的四年,我从一个只会埋头学习的高中生,蜕变成了能够兼顾学业、实践与生活的大学生,而在交大这三年,则让我在过往经历的基础上,收获了更多的成长,让如今的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走上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近看到很多同学晒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而我刚刚离开交大的校门,在这个充斥着收获的喜悦和离别的伤感的季节,我忽然想记录下我的读研生活,权当回顾与告别。
全方位体验读研生活其实刚到交大的时候我心里挺自卑的,身边的同学大多都毕业于很优秀的学校,或是本科期间在科研、实验上已有不小的成绩,我总觉得自己与他们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并没有被这种心理所左右。
导师对研一新生没有过多要求,大部分时间里,我还是像本科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复习。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读研就是成天泡在实验室里,或者翻着永远也读不完的文献,但我不全是这样。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喜欢被ddl支配的人,也不崇尚“考前抱佛脚”,每次接到任务总会在第一时间完成,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因学习或者工作熬夜通宵过,甚至在考试之前还经常睡到自然醒,也因此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研一上学期时,很多活动还可以进校园,我特别喜欢去二餐门口看张贴的海报,盘算着自己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我还关注了许多校内外的公众号,没事的时候快速浏览一下,筛选出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英语角、校企参观、联合国训练营、秋季收割、各种体育活动,以及坚持每天在扇贝单词打卡,保持英语语感,对读文献也有帮助。
在新生杯篮球赛上,我当了两个班篮球队的领队,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感受到了运动和团队合作带来的喜悦和凝聚力,这些回忆是一辈子都抹不去的。
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工科生,但我心里一直埋有人文的种子,喜欢读文学类书籍,喜欢旅行、徒步。
还记得研一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文徒步活动,我选择了“时代变迁”小组,走过了外白渡桥、海伦路、历史博物馆,感受上海一百年来的风雨。我一直认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要去了解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城市。
研二暑假的西北之行
同学都说我是个闲不下来的性子,其实这和我的人生态度有关,我喜欢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尝试不一样的东西,既然我来到了这个平台,那就一定要好好利用这里的资源,去见识该见识的,去享受该享受的。
而且,读研以后,圈子常常仅限于课题组、同门和室友,而参加这些活动,让我收获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友谊。
我始终相信,有些事情看似没有直接的回报,但却会在无形中影响人的一生,只要喜欢,那就去做。事实证明,我这样的人生态度,确实让后来的我受益良多。
科研与工作两不误2020年,开学姗姗来迟,五月回到学校,我才真正开始准备课题,时间已经比较紧张了,我需要在未来一年里完成课题和求职两件大事。
幸运的是,导师安排了一位博士师姐带我的研究生项目,她非常细致而且有想法,对我帮助很大。
我的课题通俗来讲,就是研究触觉传感器。但这是组里开的新课题,没有过往数据支持,我需要从零开始研究、读文献。
起初在寻找能够用在我的器件上的算法和材料时就遇到了麻烦。我和师姐都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没有研究过算法,在自学计算机语言时一度被劝退,直到七月才终于找到一种比较适合我这个“小白”的算法。
此前没有人将这种方法用在触觉传感器上,而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它的初步可行性,后来的研究便柳暗花明了。按导师的话来说,七月到九月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能给大家一个惊喜。
或许做科研就是这样,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和自我怀疑之后,我们还是要平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尝试,才能有所收获。
之后师姐帮我一起修改论文,恰好赶上了十月底截稿的IEEE MEMS国际学术会议,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投中会议的邮件,最终获得了最佳学生论文提名。相比上一届的师兄师姐,这其实算是提前一年完成了毕业要求,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
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字节跳动HR的好友申请,她说我的课程作业和报告完成得很优秀,获得了免试实习的机会
她说的是交大学生创新中心与字节联合组织的一项技术课程,主要面向软件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当时刚投出论文,正好在空档期,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随手报了名。
说来这也与我经常关注校内外活动的习惯有关,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个课程的宣传,而且赶上了第一期,之后都不再提供免试实习的机会了。
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既非科班出身,仅有一点Python和C 基础,也没有刷过题。开课之后,我发现其实课程比较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每周的作业我都会努力去完成,不会的自己查资料,或者请教大佬。
没想到最后拿了“优秀”,我想可能因为有些科班的同学觉得课程太简单,或者对这个方向没兴趣,但对我来说,我的“较真”让我别无选择,既然报了名,就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
于是十二月中旬,我入职了字节做后端研发实习生,可以说是零基础进了大厂,在自学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下,我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悟到了做研发的要求,确定了毕业后的方向,并顺利拿到了字节的校招offer。
优秀毕业生证书和奖章
从本科到现在,我其实跨了几次专业,虽然目前身处互联网行业,但这一定不会是终点。
关于未来,我有一个还不太成熟的想法,我想做一些文史相关的工作,乍一听与我的专业毫不相干,但最近了解的数字敦煌对我启发很大,我看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交相辉映,而我所学习和实践的材料、互联网、技术也一定能助益我探索跨行业的可能性。
以终为始,不负自我刚读研的时候,其实很怕大学毕业就是我的人生巅峰了,家人总是以我为傲,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后来参加了交大和TED联合举办的一场主题为“以终为始”的活动,我才茅塞顿开。
“以终为始”,就是我一直践行的理念,甚至是我的习惯,只是好强的心态总让我处于一些不必要的压力之中,而其实我只需要:发现自己的热爱,确定目标,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外滩的毕业季活动
有人说我一直很幸运,可我知道,如果只是靠运气,我并不能走得长远。不论是课程、项目,或是课外活动、实习,我都会认真地去完成,有时候觉得自己“较真”得有些傻气,但就像阿甘说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而在从生活这盒巧克力里拿东西之前,我们要先获得这盒巧克力。所以,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经历,都是我收集“巧克力”的过程。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大学教育,本质上是教会了我们一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却会影响我们一辈子的东西。这些都是从内而外的,比如性格、思想、三观、道德品质,说来平常,但无形中就会影响一个人做事的目的、手段和结果。
所以,不要单纯以“有没有用”来评价某一件事,用尽上天赐予自己的一切条件,为机遇做好准备,等到它真的到来时,勇敢地、毫不犹豫地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