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王营
10月13日,河南省教育厅正式发布中招体育考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2024年起,河南省中招体育考试总分值由目前的70分提高到100分(即从2021年秋季入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增加体育在中考招生中的分值和比重,目的是督促学校加强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无疑,河南省制订的这一中招体育考试方案,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其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关注过程性评价。河南省新的中招体育考试方案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进行,分值占中招体育考试总分的30%,每学年各占过程性评价分值的50%,主要考查《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七年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可在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测试,以保证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过程性评价成绩需在校内公示。
许多人看了这一方案,可能会疑惑:平时的30%与中考70%相比,占比是否太小?这不还是一考定终身吗?
在笔者看来,别看平时成绩只占30%,但学生如果不通过平时扎实的训练拿到这30%,想要在升学体育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也十分困难。因为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身体素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不锻炼、考前临时抱佛脚,妄想在最终考试中得高分,无异于痴人说梦。30%看上去的确占比不大,却有利于督促学校和家庭平时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项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其二,终结性考试体现选择性。《方案》规定:终结性评价分值占中招体育考试总分的70%,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主要测试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技能等情况,测试项目主要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相关项目。考试项目设置在原来必考、选考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考项目,在考前3个月左右时间从项目库中随机抽取,避免考什么练什么。必考项目全省统一,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抽考和选考项目由各省辖市、直管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确定组考方案,项目设置由力量、速度、技能等组成。技能类考试现阶段以足球、篮球、排球(气排球)为主,将来会逐步增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项目。
中考体育考试增加抽考和选考项目,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体育特长,为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比赛储备后备人才。
为更好地落实方案,确保学生在中考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笔者认为学校需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开全、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课堂教学是落实体育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主渠道,体育教师要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习得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同时,学校要科学规划,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上好早操、课间操,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发展体育特长。
二是要认真组织好平时的体育考试。由学校平时组织的体育考试,令人担心的是评价标准不统一,评分不准确,营私舞弊,胡乱打分,影响中考的信度,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体育考试的确不像文化课考试那样,在固定的考场上学生集体答题,用相对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分,有些项目评价标准模糊,有较强的主观性,一些学生可能会投机取巧,以假充真,但体育成绩最终还是要以分数的形式呈现,这无疑对学校平时组织的学生体育考试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30%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有些学生可能因1分之差,与自己心目中向往的高中学校失之交臂。
因此,学校平时在举行体育考试时,要像组织文化课考试那样,严肃考风考纪,统一评分标准,公开透明地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要在校内公示,以确保每一名同学的考试成绩真实有效,经得起家长和社会的质疑,进而通过良好考风考纪建设,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要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纠正“考什么、练什么”的片面观点。体育锻炼不可能像有的文化课那样,为了提高分数,可以反复刷题,或者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弃体育教学目标不顾,瞄准中考体育项目,搞车轮战术,反复训练。这样做不仅会大大降低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也难以提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
事实证明,体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是一种精神,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勇气;体育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能应付考试就达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将体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生活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要精研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健身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