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无米下锅,便自己吃掺了野菜的食物,让父母吃米饭。他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少受苦,以尽到自己的孝心。他认为尽孝是人的本分。后来,子路的辛勤劳作使家境有所好转,子路对父母照顾得更周到了。乡亲们都夸子路是个大孝子。
一次,子路去鲁国的陬邑做买卖,见到一种米,白润而晶莹剔透。子路从卖米处得知这叫稻米,做出的饭香甜绵软,非常好吃,但价格却比平常的小米贵了很多。子路想,这样的米父母一定没有吃过,应该买回去一点让父母尝尝。于是他就买了一口袋米,背在肩上,走了五十里山路回到家里。当子路将做好的米饭端到父母面前时,两位老人非常惊异,“子路,这是什么饭呀?这样好吃。”“这是稻米饭。二老爱吃,我还给做。”看到父母高兴,子路欣慰地回答。于是,为了让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子路就经常到五十里以外的陬邑去背米。
子路仰慕孔子,借孔子在鲁国讲学的时候投到孔子的门下。子路学习既勤奋又刻苦,很快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但有一样事让孔子不满:子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请假回家。
一天,孔子问子路:“你为什么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请假呢?家里有什么事啊?”子路见先生问起这事,忙恭敬地回答道:“先生,学生的父母最爱吃陬邑的白米饭,学生每过一段时间就得去陬邑背米孝敬双亲。因为学生的体力有限,一次背不了很多,因此经常请假,请先生原谅。缺的功课我会尽力补上的。”
子路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孔子,孔子为自己有这样的弟子而骄傲,夸赞他说:“子路真是个大孝子啊!”并号召其他弟子向子路学习。
子路常对人说:“背负沉重包裹走远路的人,休息时从不选择地点,因为太累!双亲年迈家里又穷的人,找活干却不管挣钱多少,是因为急需用钱。”子路为了挣钱给父母买稻米,不管多粗多重的活他都干;走五十里的山路背米不论多累,只要想起父母吃白米饭时的高兴神情,一切疲惫就都置之脑后了。
二位老人相继去世以后,子路到了楚国,受到了楚国的重用,曾经显贵一时。
贫贱之时,子路尽心竭力孝顺双亲,富贵之日,子路更加怀念双亲。他常说:“我多么希望二老还健在呀!好和我一起过好日子,可这已经是不可能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路的孝道为人们做出了表率,趁老人健在,做子女的真应该多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