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祖胜
记得儿时,每腊月就每天倒数天数盼望大年三十的到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各家各户过的不一样,讲究的人家放炮竹,有的不放炮竹,但是年味越来越浓,这时就知道春节来了。
浮槎山一带的年俗,与本土巢湖大同小异,也有不同之处。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称“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传说,巢北民间,小年的习俗有很多。若细细品味,都不无道理。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那时,祭灶日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当然是什么年代形成的风俗,什么年代这个风俗消失,这是没有文献或史料记载,我没有去考证,也无从考证。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无药可医,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年凡间的事情,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于是后来到大年三十,一般家家在大灶台处贴上“上天奏好事,下届保平安”的对联。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盛大春节的序幕开端。在小年,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大扫除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干干净净迎春节。巢北人们也称“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迎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天打扫卫生。民间有这样的俗语:七掸金、八掸银、九的掸个聚宝盆。
贴春联、挂灯笼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提前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无论是生畜猪圈、牛棚还是鸡鸭笼都贴上对联,甚至井、树、农具等都贴上五福,以示对它们的尊重。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将红色的春联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可谓是处处见到红色的喜气。
沐浴理发
临近春节,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是沐浴的宗旨。
所以,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外,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洗浴、理发,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磨元宵面、炸圆子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磨元宵面,那时有的人家用人工在自家的石磊进行冲碾,用细密的筛子筛出细面,据说这样的面比机械加工出来的面好吃可口。元宵面搞好后,再晒上几个太阳,晒干后收藏在桶里保管好,需要的时候,再桶里搲点。炸圆子一般用糯米饭和藕、或山芋、或根据家庭条件,有的加点肉在一起和成,有的根据自家的口味,加上各种佐料一起和成。总之,春节的美味佳肴这个活,往往是家庭主妇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
忌讳之事
“正月忌头”这句话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毕竟作为一年的开端,肯定也是有所讲究的,而这里也是事,要忌讳,第一件事就是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剪头发,大人小孩是不能动剪刀的,人们觉得在这一天剪头发或动剪刀是一件不吉祥的事。特别是小孩,如果剪头必须要正月十五后才能剃头,否则,是伤孩子的舅舅们。
第二件是正月初一不能扫地,我们都知道在初一这一天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家里拜年,瓜壳果皮,鞭炮屑肯定少不了,这样一来垃圾就多了,但是这一天家里不论有多脏,都不能扫地,必须到大年初二才能打扫,有些地方略有不同,规定大年初一的上午不扫地,下午就可以打扫了。
因为在老人眼中,垃圾代表着财,扫垃圾就代表着把财往外倒。春节提倡的就是“除旧迎新”,但是剪头发,打扫卫生这种除旧迎新的事大多是在腊月就该做了,很少有在正月做这两件事的。
第三件事是正月初一不能动井,因为井有井神,是对井神的不敬,一年到头老井也该歇上一天,寓意是新的一年,老井会给全村人带来甘泉,健康长寿。即使有的人家需要用水时,必须在井边放炮竹才能打水,意思是得罪了井神,望井神不计较人们对其打扰。
如今依旧是过年,但是年味好像淡了许多。
其实节日没变,变得是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
重拾那些旧习俗,今年的年味,或许能够更浓郁。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