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教师、幼儿与活动内容三者间的互动,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每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都有符合其活动特质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活动前精心设计提问,在活动中巧用教学机智,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幼儿关注活动内容,促使幼儿通过交流、碰撞和内化,达到经验的建构和迁移。有效提问,既包含活动前问题设计的有效,也包含活动中发问的有效,幼儿园教师如何在集体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寻找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
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之前,为了把学习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材料让幼儿摆弄等前置活动,了解幼儿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掌握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错误经验,从中寻找集体活动的切入点。
(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每次集体教学活动中,能发问的地方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提问尽量控制在最小限度内,要抓住最关键的知识点设计问题,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重难点,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如“太阳藏在哪里”活动,重点目标是要求幼儿用排除法发现太阳藏在那里的秘密。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图片后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不一样?每张图片上有什么小秘密?”简单的提问,不仅让幼儿知道可以观察到各种图片的不同,而且也通过观察、推理、排除等方法找出太阳藏在哪里的秘密。
(二)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应该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猫咪在寻找快乐的路上都遇见了谁”,就适合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猫咪,你会怎样去寻找快乐”,就适合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的问题“你来说说你身边的快乐有哪些”,则可以请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设计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使每一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认识到位,问题设计要有准确性
提问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把问题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由此,教师要对问题的结构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明扼要,使幼儿听了之后,马上就了解其含义,而且在思考答案时,能够把问题记在脑子里。如在“好大的停车场”活动中,教师问:“停车场停着几层车?”对于这个问题,幼儿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基于此,教师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停车场有几层楼?每层楼上停了几辆车?”幼儿理解了教师的问题后,活动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四)明确意图,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提问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教师希望通过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有所得。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活动中,活动目标是按顺序说出故事中母鸡萝丝分别经过的地方。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母鸡萝丝出门后分别经过了哪些地方?先经过哪里?又看见什么?最后到了哪里?这些问题抓住了“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具体情节,紧扣故事的主要线索,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母鸡萝丝去散步分别经过的地方,逐步把幼儿的思路引向其中。
(五)活跃思维,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提问应给幼儿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挖掘幼儿先前的储备知识,并帮助他们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冬天不怕冷”活动中,教师问幼儿:“冬天天气真冷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暖和一点?”看似简单的问题,留给幼儿的思考空间却很大,它能够引发幼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为了让幼儿对问题产生有效的回应,教师必须要有支持幼儿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为与措施。在活动之前,教师发动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能够让自己变得暖和的办法,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分享彼此的经验,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提升。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设计出开放而有效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和回忆。
(六)激发兴趣,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幼儿认真思考,“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如在“一颗想长大的种子”活动中,教师问:“哪些朋友在帮助种子长大呢?”这个问题对中班幼儿颇具挑战性。通常幼儿只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等,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知之甚少。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植物百科全书,家长们也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资料,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幼儿知道了帮助种子发芽长大的因素有很多: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启动酶的活动,开始萌发;蚯蚓可以松土:阳光可以保证一定的温度。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类似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幼儿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以“一课三研”为平台,寻求提问策略
在精心设计提问以后,活动中的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教师获得提问的智慧,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一课三研”活动,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探讨,寻求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捕捉精彩瞬间,进行适宜追问
幼儿不经意的回答,如果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与追问,就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如在“好吃的蔬菜”第一次观摩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最喜欢吃什么蔬菜。一个幼儿说喜欢吃辣椒,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幼儿说:“因为辣椒嚼上去脆脆的。”研讨活动中大家达成共识:教师缺少应有的追问,如果及时问幼儿,“吃辣椒”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这样也许更能引发幼儿的思考,从而引起幼儿激烈的讨论。在第三次观摩活动中,教师抛出同样的问题后,一个幼儿说最喜欢吃的蔬菜是西葫芦,不喜欢吃的蔬菜是茄子。教师随之追问:“同样是长长的形状,弯弯细细的身材,你为什么喜欢西葫芦而不喜欢吃茄子?”从而引导幼儿从口味上去区别,为第二个环节作好铺垫。
(二)挖掘问题深度,把握教育契机
教师将一个问题挖深挖透,才能促进幼儿对问题的深层次认识。如在“好吃的蔬菜”第一次观摩活动中,不必让幼儿简单地述说自己喜欢的蔬菜,仅仅让幼儿述说自己喜欢的蔬菜显得太过表面化。对于幼儿不喜欢吃的蔬菜,教师也应该深入挖掘。活动中有一个幼儿说自己最不喜欢吃的是茄子,因为它很难咽下去,教师对此毫无回应。这时候,教师应该听听其他幼儿对茄子的看法,引导幼儿说说茄子中含有的纤维素,以及如何轻松地将茄子咽下去。教师没有进行追问,以致错过了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在第三次观摩活动中,有一个幼儿说不喜欢芹菜硬硬的口感,教师追问:“芹菜为什么会是硬硬的呀?其他小朋友吃的芹菜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述说自己吃芹菜的经验。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芹菜之所以硬,首先是烹调的问题,其次是因为品种不同。
(三)避免过度追问,保护应答积极性
过度的追问,会令幼儿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在“好吃的蔬菜”第三次观摩活动中,当教师抛出“你们家是怎么吃芹菜的”问题后,幼儿的回应确实在意料之中,教师给了他们交流经验的机会。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幼儿提到芹菜里放酱油和糖会很好吃,教师对此提出了质疑,并提问:“你为什么认为这样会好吃呢?”幼儿说:“因为会变甜。”教师随即又说:“放糖会变甜,那为什么要放酱油?”幼儿不再回应,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回应。研讨中,大家达成共识:教师的这些追问是无效的,非但没有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还对幼儿的回应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应该把握追问的“度”,不能纯粹为了追问而追问。
总之,集体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幼儿才能在集体教学中进行深度的学习、灵活的思考,最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