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晨去社区服务,推着尘封已久的自行车在门卫打气,莫名地就想起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儿,也可能是老年化的标志吧,随时随地都能回忆起点啥,于是赶紧掏出手机记入自己的70后选题中。
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小孩子们学自行车那可是要当做一件正经事情来做的,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年满18周岁学车本一样正规。
虽然我国是自行车大国,但在70年代那会儿对于不富裕的国家和家庭来讲,能有辆自行车也是了不得的事儿,因为买自行车是要号的,至于号那一个单位一年也顶多2个,如果年终你级评个先进工作就有可能奖励你一个号。
现在结婚都流行“三子”,房子、车子、票子,而那个年代人们结婚是流行“三大件”、“几条腿”,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几条腿我不记得了,因为那时候小,只知道是数家具的腿,大立柜四条腿,这个是必须有的。
那时候市面上的自行车基本都是“凤凰”、“永久”、“飞鸽”三大品牌,它们都非常笨重(钢铁材质),男女都骑28大杠,偶有女式的26自行车,那可是个稀罕物,直到80年代初期才有了女式24弯梁。
我们那时候学自自行车都是大人们骑的28车,第一步要先学会“溜”,就像现在滑板一样,一只脚在脚蹬上,一只脚踩地加速打平衡,如果能溜很远很快,才会进行下一步——歪着身子“掏小圈”。
掏小圈时有的孩子会两手握把,有的孩子因为个子小只能一手握把一手横握车大梁,等骑车进术再精进就会进入到下一步——坐在大梁上“骑大圈”,姿势也如掏小圈般不舒服,骑几圈就铬得大腿痛。
那时候学骑车的最高境界就是骑车上座,两脚凌空轮翻踩踏脚蹬,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了,等脚蹬随车行转到最高处时,小短腿赶紧发力蹬一下,两腿轮流,就象武侠高手展开的“凌波微步”。
很可惜做为女生这个境界从未达到,而且我也想不起来当时那么小的个子是怎么坐到座子上的~
小时候学骑车还有两项技能需要专门学习的,一是“刹车”,二是“带人”。你学会骑车还不算真正学会,你得能带人才算真正地学会。
那时候出行全靠自行车,有时候前面梁上坐一下,后面座上坐一个,曾经我的弯梁小自行车就创下三人共骑的记录。
那是在三年级转学后,家里给买了一辆24小弯梁,前面还有一个小篮框,用现在的话讲,骑着它上学那是超级拉风,一定会有人说这个姐姐真“飒”。
那时家里也不让骑着上学,但偶尔也会跟哥哥偷着骑去学校。除了拉风还有一个感觉,就是那个年代治安太好了,车子没有锁,骑到学校随便放都不会丢。但是后来社会风气就不行啦,家里连着丢好几辆自行车,我的小弯梁也丢了。
接着说骑自行车,我学自行车的时候大部分是在小弯梁上,曾经也被摔得鼻青脸肿,最惨的一次因为不会“刹车”,直接撞家门口电线杆上,由于惯性我的骨盆直接撞弯梁上青肿,回家都不敢跟大人讲,痛了好久。
学这个动作跳车时受了伤
后来发小也买了自行车,比我的还小一号应该是22的,我们跟着她爸爸练习大撒把,然后跟着她家楼下叔叔,就是之前一起钓鱼的叔叔学习各种车技。
定点停车找平衡,骑行中把脚放在后座上,然后直接跳下车手揪住后车架(带人的那个架子)。我的脚就是在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受了伤,脚趾头当时应该是骨折了,还是没敢跟大人讲,慢慢自愈,直到现鞋子一穿久了就会痛。
可以骄傲的讲,那时候我对于学车很上心的,而且后来车技不错,我可以带着人大撒把骑行,最多的时候车上一共骑了三个人,我猫腰掏小圈,哥哥在座子上脚凌空,发小坐在后车架上,我们学着电视上的杂技表演一路狂奔。
飞虹桥老照片,下坡就是忻州城区
最有意思的是夏日的午后我跟发小会骑车上西门坡,爬坡到飞虹桥下后一路溜下来,美其名日“磨链子”,一直可以磨到地区医院。俩忻州傻妞经常大中午不睡觉,可以上下好几趟。
那个自行车承载了我很多的童年欢乐,无奈现在已经物不是人也非了,自行车后来丢了,闺蜜远在它乡,而飞虹桥也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