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人类对于地球未来的命运更加关注,人类在太阳系这个家园,到底还能呆多久呢?地球是否真的要去流浪呢?这些,都得依赖于银河系的核心——太阳,今天就让我们来回眸这个熟悉而又神秘的星球。
一、宁静的太阳不宁静
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宁静而美丽,其实,太阳本质上是个炽热的气体球。构成这个气体球的化学成分以氢和氦为主,分别占太阳总质量的71%和27%,其它为各种重元素。
太阳半径约70万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30万个地球的体积。有人比喻,如果把直径25米的北京天文馆大圆顶比作太阳,那么地球只相当于一个足球的大小。可见,相对地球来说,太阳绝对是一个庞然大物。
图1 太阳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如此之大的太阳在地球上看来却不过圆盘大小,原因是太阳距离我们“太远”了。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亿5千万公里。这样长的距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以速度3600公里/小时的高速飞机从地球昼夜不停地飞到太阳大约就需要4.75年,即使以速度为11.2公里/秒的火箭从地球到太阳大约也要154天。不过,太阳光却只需大约8分钟就能走完。
自太阳诞生到目前的50亿年间,一直不停地向外发射着光和热。这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中心区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左右,其压力大约是250亿倍个地球大气压。在这样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太阳内部发生着剧烈的由4个氢原子核(H)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He)的核聚变反应。这个过程大约有千分之七的物质转换成能量。虽然只有千分之七,但核反应释放的能量极大。用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计算出,1千克氢原子中千分之七的物质转换成能量就相当于燃烧4千吨石油或6千吨煤获取的能量。而太阳中心区每秒都有数百万吨质量转换为能量,这超过地球有史以来消耗的能量总量。
图2 太阳核心区的核聚变反应
二、太阳由内到外层层环绕
就像地球内部有分层结构、外部有大气层一样,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太阳从内到外也可分成若干层次。我们肉眼看到的发光圆球只不过是太阳的一个圈层—光球。光球以内是太阳内部,从里到外依次分为核心、辐射层和对流层;光球以外是色球和日冕,统称为太阳大气。太阳内部几乎集中了太阳的全部物质。然而,由于来自内部的辐射被上面的太阳大气包裹得“密不透光”,所以在地球上看不到这些层次,其性质只能依靠观测进行理论推测。太阳大气所含物质总量和内部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的性质可用肉眼和仪器的观测来确定。
我们平常用肉眼看到的非常耀眼的太阳圆面就是太阳的光球。可见光波段的太阳电磁辐射几乎全部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这也是称之为“光球”的原因。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太阳的直径就是以这个边界来定义的。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大约只有500公里,约为太阳半径的0.07%。它的压力和密度也是很小的,光球的气体压力大约只有0.1个大气压,而密度是地球大气密度的百分之一。然而它却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太阳内部辐射的外流,使人们看不到太阳内部的容貌。
图3 太阳的分层结构
色球是紧挨着光球上面的气层,它的物质密度比光球更低,温度反而比光球高。从色球低层至高层密度下降了5个量级,而温度则上升了3个量级,在色球顶部的温度已达几万度,这与人们想象的外层温度低于内部温度恰恰相反。平时,色球被地球大气分子和尘埃散射的太阳光完全淹没了,所以人们看不见它。当日全食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便可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上看到在月轮边缘上呈现粉红色的锯齿形状,那就是色球。色球边缘不像光球那样清晰整齐,其结构很不均匀,平均厚度大约是2500公里。
日全食时,如果从粉红色区域的色球再往外面看,还能够看到一片银白色的光辉,这就是太阳的最外层大气—日冕。日冕的光辉越向外面越微弱,同时受地球大气散射太阳光影响,太阳周围又形成了比日冕亮5000到10000倍的明亮光辉,所以平时是看不到日冕的。日冕的密度更加稀薄,大约每立方米10-15个粒子,而温度更高,达上百万度。日全食时肉眼看到或拍到的照片上日冕的最大范围只有几个太阳半径,但实际上广义的日冕可超过地球以远。日冕是非常不均匀、不稳定的。即使在日全食的白光观测中,也能看到太阳边缘的投影日冕有许多明显不同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冕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