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发兵是因为五谷入库、冬小麦已经种完,赋税全部收齐,国库最有钱,而且国人不打仗也会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正月罢兵的考虑是把战时征发的大量预备役散回乡里,为春二月最紧张的“种时二旬”做准备。秦国另一个农忙的时间点是夏四月第二十日前的“治苗时二旬”。秦司空律规定,这两个时节都要让服徭役者回家务农。
王龁击上党韩军的具体时间不详,按理说应该是在种时二旬后才大兴兵的。他在四月发兵击赵,可能会影响河东、河内甚至关中的治苗时二旬(很多男人在前线)。但由于上党吏民迅速溃败,急匆匆逃到廉颇的长平军营,就让秦军夺取了这两年积攒的部分物资。更重要的是,秦军在五月能从新占地盘上拿到成熟的冬小麦来补充自己,稍微缓解一下后勤压力,给赵国制造更多后勤压力。
总之,秦赵双雄都是经过两年多的储备才囤积了足够数十万众使用的粮草和兵器。然后才在决战阶段大兴兵,展开长达六个月的殊死较量。所谓的战争持续三年,实际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假如只是十万之师级别的战争,根本用不了如此漫长的备战时间。因为这个级别的战争,秦赵已经打了好几次。白起上次出现在长平附近,就是拔赵光狼城并斩首二万赵上党军,赵军参战兵力应当不下十万。廉颇为什么要求在长平增加那么多兵力,也与赵军昔日的惨痛教训有关。
事实证明,组织数十万人在千里之外打仗,对秦赵两国的负担都太大了。赵国先被拖垮,最终输掉了战争。秦昭王亲自去河内郡各赐民爵一级,征发15岁以上的河内男子增援长平军。这个榨干河内郡战争潜力的紧急措施,恰恰是因为关中已经闹饥荒,胜兵者再多也投送不到前线。只有离前线最近的河内郡可以不计后果地榨一榨(里面本来也有大量新投降的故韩民)。长平之战的代价就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河东、河内、上党三郡被打穷打烂了,过了很多年才恢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始安公士或,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