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5月29日,为晚清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恭亲王奕䜣,终于合上了疲惫的双眼,死了。
但是,他应该是死不瞑目的。自从甲午战败后,清朝的局面每况愈下。他却已经无能为力了。
李鸿章曾经向洋人抱怨过,与寡妇孩童(慈禧和光绪)共事的无奈。相比之下,奕䜣的这种无奈会更加深重。在他主政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与慈禧发生着龃龉和对抗。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慈禧把他制伏了。有史家称他“一生为奴”,这个评价不算过分。
直到国势衰微,而奕䜣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慈禧才彻底放弃了对这个“小叔子”的防备,也念起了奕䜣的好。在奕䜣病重期间,慈禧曾数次带着光绪去探望。而在奕䜣死后,慈禧给他的谥号是“忠”。一生为奴的奕䜣,终于获得了主子的终极认可。
在奕䜣临死前,光绪皇帝最后一次去探望自己的六叔。奕䜣感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就跟光绪说了很多心里话。
奕䜣最关注的,是当时已经风传的关于变法的事情。针对此事,他握着光绪的手,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听说有广东的举人主张变法,你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轻任小人”。
奕䜣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表达了对于康有人等书生的不信任感,让光绪不要轻易相信他。
但是,当时的光绪正处于头脑发热之际,对于奕䜣的话很不以为然。他没有跟奕䜣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话锋一转,询问奕䜣关于国之重臣的看法。
奕䜣告诉他,李鸿章是个干实事、干大事的人,但是因为甲午战败导致声名狼藉,一时半会儿不能用他。除了他,也就是荣禄和张之洞能够依仗了。
这俩人,光绪都不太喜欢。他皱着眉头,继续问:除了他们呢?
奕䜣摇摇头。
光绪终于憋不住了,主动说道:我的师傅翁同龢怎么样?
没想到,奕䜣破口大骂:翁同龢是国家的大罪人。无甚识见,不堪大用。
奕䜣为何对翁同龢这么不待见呢?只因在甲午战争前,有点见识的大臣都知道,当时并不是与日本开战的合适时机。但翁同龢却大力主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破坏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的大好局面。所以,奕䜣对翁同龢特别恼恨。
奕䜣的这些话,都是光绪不爱听的。之后,俩人就没什么话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光绪根本没把奕䜣的话放在心上。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奕䜣告诫他不要做的。结果呢?落了个被囚的下场。
“见识”是个好东西,可惜光绪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