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清朝道光之后的皇帝,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从咸丰开始皇位传承就出现了问题,从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开始,到光绪和溥仪两任皇帝,都没有子嗣,天要亡清朝从皇帝的生育能力也能窥探出一二。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封建迷信的说法,清朝皇帝的寿命应该是历朝历代中平均寿命最长的,假如道光帝选择的不是咸丰,而是奕䜣,估计清朝的结局又是一番光景。
奕䜣因为骑射本领太强,竟然因此错失皇位?道光皇帝一共九个儿子,在道光决定立储的时候,前面三个儿子已经夭折,最有竞争力的两位皇子,一个四皇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另一个是六皇子奕䜣,两个人相比,奕詝虽然愚钝一点,却是嫡长子,论资排辈的话非奕詝莫属。
六皇子奕䜣不是嫡长子,但是其母亲孝静贵妃很受道光宠爱,相对于奕詝来说,奕䜣更聪明一些。
如果要是在清朝之前,嫡庶之分是继承皇位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在清朝时期,并不十分看重嫡长子继承制,整个清朝立太子的皇子寥寥无几,而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奕詝这独一份。
本来道光皇帝在选择皇储的时候十分犹豫,一直拿不定主意,至于道光为何选择了奕詝,一种说法是,奕詝善于伪装,假装仁慈,有一次道光皇帝领着奕詝和奕䜣去围猎,也是考察皇子的骑射本领,满清以骑射起家,历代皇帝都很注重皇嗣的骑射训练,在这一点上奕詝是不如奕䜣的。
奕䜣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皇子,当时奕詝的老师评价奕䜣是“万不低”,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来获得道光的青睐,所以就让奕詝打感情牌。
在围猎过程中,奕䜣捕获的鸟兽最多,按照规矩,道光帝应该赏赐奕䜣,结果奕詝却一只鸟兽也没有射到,道光帝问他为何,奕詝就说:“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意思就是说,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在这个季节狩猎,是残害生灵。
清朝虽然是狩猎民族出身,入主中原后却一再标榜儒家正统,宣扬以仁孝治理天下,老年的道光皇帝认为奕詝是一个很好的皇位继承人,就立了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当然,以上的内容大部分出自野史,是一种有参考价值的野史资料,道光帝真正的立储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在清政府内忧外患中与外国列强主持议和咸丰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咸丰也身体力行的证明,嫡长子继承纯粹是扯淡,选皇帝还是要选有能力的。
咸丰即位之初还希望励精图治,整顿从乾隆晚期以来的弊政,结果咸丰元年就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不久又爆发第二次英法战争,以咸丰的能力自然无法应对,有时甚至让慈禧帮他批阅奏折,为以后慈禧干政埋下伏笔。
咸丰在位期间,是清政府面对西方近代化冲击最为关键的时期,咸丰帝在位期间并没有找到一条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
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的局面,甚至有与清廷划江而治的趋势,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爆发天京事变的严重内讧,这才给了清廷喘息的时间去镇压太平天国。
然而咸丰在外交事务的处理上,表现的更是差强人意,因此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军事上已经处于失败的境地下,竟然扣留英法使者企图逼迫英法退军,此举更是给了英法联军借口,将军队开入北京。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关系十分一般,经常在瓜分世界的时候产生冲突,然而在进攻清政府的时候能够达成一致,相互合作,在这段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咸丰带着老婆孩子出逃北京,使得清政府遭遇从建国以来第一次首都被攻占的窘境当中。逃跑到热河的咸丰帝十分上火,为了从这种乱心事中摆脱出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醉心于戏剧。
在此期间,与英法商议退兵的重任全部交给了恭亲王奕䜣,在奕䜣的主持下,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