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穷人都吃什么
在古代中国,农业以水稻和小麦为主。受古代的封建制度影响,地主们每天自然都吃山珍海味,而古代穷人当时吃的食物,在现代人看来,可能都没有“猪”吃好。
在古代,水稻和小麦是主食,但它们的种植面积不足,而且农作物依赖天气,只要有水灾或旱灾的年份,就没有收获。此外水稻和小麦作物的产量相对较低,穷人只能用它们来做米汤,勉强以抵御饥饿。
在过去,人们会到田野里寻找野菜,如蕨菜,这些野菜含有相对丰富的淀粉,吃了可以填饱肚子。然而这类野菜口感非常苦涩,让人难以下咽,另外当时食用油是很珍贵的,富裕的人家可能会用油来炒着吃,但贫穷的人家只能用清水煮着吃。
在物资匮乏的古代,能够填饱肚子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吃什么是个巧劲儿,一般认为老百姓吃的不是窝窝头就是玉米。也许有人会想,红薯、玉米、土豆等不也可以吃吗?事实上,这些食物都是明朝时期才从国外引进的,而且经过很长时间才得以大规模种植。

在这种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老百姓们可谓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填饱肚子。首先他们把野菜与粗粮混合在一起,制成窝窝头,这些野菜在山上到处都可以找到。只不过人们挖掘成风,因此也就显得总量不足,于是便把目光瞄向了树皮,树皮曾经也是古代穷人的主食之一。
生产能力的低下导致可用于填饱肚子的粮食资源不多,再加上农民种植的大部分粮食都要上交朝廷,所以能留给自己的就很稀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成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面黄肌瘦可以说是古代农村孩子最常见的面相。

没有田地,种植技术落后,再加上天灾人祸,在古代,穷人很难生存,吃的东西少之又少。有时人们不得不承担非常沉重的苛捐杂税,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如果刚好遇到明君,太平盛世,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好过一点,但在战争和暴政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就比较悲惨了,可能连下口的食物都没有。

二、清汤寡水买不起食盐
现代人更喜欢吃清淡的食物,因为从生理角度看,盐分摄入过多会引起一系列疾病,最常见的是高血压、脂质增厚。这部分是由于钠原子沉淀过多,会导致血管壁硬化甚至狭窄,久而久之会导致心血管意外,也就是中风或偏瘫。
但这样的病在古代很少会出现,这是因为古代的盐很稀少,因此在一般人家家里,吃盐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古代的穷人不仅用来做食材的生活物资很少,而且一般都是清汤寡水。这并不是因为古代人注重健康,而是他们没有条件吃咸盐。
盐都那么奢侈了,更别说食用油了,所以在古代炒菜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情。一些古代电视节目中,经常有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炒菜的镜头,有违史实。
事实上,在电视剧《延安颂》中,可以看到*在吃饭的时候,桌上总是放着一盘湖南辣椒。这不仅仅反映出当时*的生活十分简朴,其实这也是因为当时的延安缺盐,就连*都只能拿辣椒来充当调味品。

三、一日二餐制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坚持“以农立国”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不得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
生活在古代社会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每天除了做农活或放牧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吃饭和睡觉。再加上古代没有电灯,而普通人又买不起油灯或蜡烛,所以太阳下山后人们就会自觉地上床睡觉。

他们会在第二天太阳升起后才起床,如此这般,年复一年。事实上,古人的这种习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这种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古代“一日两餐”习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人吃第一顿早餐之前,他们实际上已经工作了至少2-3个小时了。也就是说,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他们就会起床去田里干活,直到早餐时间也不能休息一会儿。

而吃第二顿饭也就是吃晚饭的时候,太阳基本上已经下山了。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填饱肚子后便洗漱睡觉了。因此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古人之所以会遵循“一日两餐”原则,其实最根本的是为了节省劳动时间。
生活在古代社会的农民,一直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因此,尽管他们每天辛勤劳作,在秋收时节收获了大量的粮食,但这些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以各种名义和理由收缴。
勤劳的农民阶级只能靠剩下为数不多的粮食来维持生活。如果连续几年收成不好,农民的粮食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平时他们不能把粮食全部吃完,需要屯粮以备后患。因此为了生存,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维持“一日两餐”来生活。
古代穷人吃饭很简单,能吃饱就行,只要能活下来就行,但是对于古代人吃的食物,如果让现在的人来尝试,相信很多人都坚持不了一天。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丰盛的一日三餐,不仅要以饱腹为前提,还要满足味觉的享受,但是古代人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能让他们吃饱就行。
电视剧中的老百姓在遇到饥荒的时候,甚至还会吃白面馒头,但事实的情况是,他们可能连野菜都吃不到。贫富差距自古以来就存在,人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也应该全面完整地看待历史,不能只看那些富人的生活,也要了解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