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我国身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然也需要拥有自己的史书,以此来告诫后世。《二十四史》作为我国的正史,唯独少了一部清代的史书。自古以来都是新朝给旧朝修订史书,那么为什么大清已经亡了一百多年,却还没有一部被官方认定的清史呢?
工作量大,野史众多要修订一部史书可不是说着玩玩的事情,需要经过严谨的考究和广泛搜集史料才能把内容定下来。《二十四史》中最长的是《明史》,整整九十四年才完成,这样来看,如果清朝的史书用了一百多年才能修订好,也不是太过意外的事情。
我们把官方认定的史书称为正史,其他的叫做野史。清朝的野史十分多,要把它们都搜集起来就已经是个大难事了,要通读并且仔细考究就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清朝政府是由满族人当官,当时的许多资料都是由满文撰写的。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编写的正史也肯定是用汉语写的。要把满文意思清晰并且通顺地翻译成汉语可是个大功夫,自然要耗费许多时间。
一方面,有《清实录》,也就是《大清历朝实录》,这是由史官记录的史料,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其中的内容涉及皇帝的言行举止和功德过失,还有各方呈上来的折子,吏户礼兵刑等各部门负责方面的情况,十分全面。
另一方面,还有地方编写的史料,先不说是否遗失,还能不能找得到,怎么把现有的资料分类整理好都是难事。我们的正史是纪传体通史,不能分开来单单写一个地方的历史,要把这么多资料都理顺十分让人头疼。再加上文人也会撰写一些东西,光是《清代诗文集汇编》就能装满一大间屋子。
清朝文字狱严重,许多资料都刻意赞美清王朝,给史书的编撰增加了难度。而且后来民国政府编写史书的时候,有许多出生在清朝时的老人。他们自然会刻意赞美清王朝,反对起义这件事,不能给人民呈现真正的清王朝。都说眼见为实,然而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亲眼见证这些事情,只能依靠考古学家、史学家和一些民间的传言来判断真假,这也加大了工作量。
对编撰成员和统一度要求高《二十四史》均是采用文言文编写的,我们现在改用白话文,这样的话看似难度降低了,实则是更加考验编撰者的水平。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做过的文言文翻译题,是不是原本一行字,翻译出来就变成了两三行?文言文题目的答案里往往有原文翻译,原本也就半页字,翻译可能一整页都不够。这就要求编撰者语言十分精炼,在表达清楚意思的同时尽可能少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