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守乌鞘岭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气象工作者
天有不测风云。
但是,在中国的一个气象站,这一困扰人类的难题正在被改变,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观测到世界气象界公认的气象要素种类和数据,还成为中国中东部地区制作天气预报的重要参考,许多数据还参与国际气象界的交换。
这个气象站就是位于海拔3045.1米的乌鞘岭气象站。
20世纪70年代,当有世界气象学家提出一只蝴蝶在南半球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北半球某地引起一场龙卷风的“蝴蝶效应”之说时,乌鞘岭气象站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中国气象的关键指标站,中国气象人不仅清楚地知道,只要乌鞘岭的风向从北风转为南风,中国中东部许多地方即将迎来降雨,还运用乌鞘岭的气象数据开展天气预报。
2019年5月15日10时58分,在乌鞘岭气象站的办公室内,26岁的张占文坐在电脑前正对乌鞘岭当下的所有气象数据进行核对。之后,他轻点鼠标,将11时的整点报一键发送至甘肃省气象局信息中心。这些数据经甘肃省气象局传送至中国气象局,用于我国开展天气预报,有些数据还参与国际交换。
张占文那轻轻的一点,让乌鞘岭瞬间与国家和世界气象工作联系在了一起。
为了这一工作,乌鞘岭气象人已经奋斗了70年。
阔别25年,何智永了解如今乌鞘岭气象站的信息传输
站在张占文旁边,45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气象局局长何智永充满感慨和振奋:“1994年,我20岁时就上了乌鞘岭,那时几乎所有观测都靠人工,信息传传输靠电台、电话、电报,气象现代化的发展让乌鞘岭气象站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
与何智永一起上乌鞘岭工作的妻子王旭红面带微笑地说:“现在到乌鞘岭的人说,你们在雪山、草原里的工作,环境真让人羡慕!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在这里呆几个小时和半天是美的,要是你常年累月地呆,你就得耐得住寂寞了。乌鞘岭气象站的地位、品牌、影响和环境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是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一代又一代气象人奋斗出来的!”
1949年以来,一代代乌鞘岭气象人,从用骡子驮水送粮到扛着猎枪拿着柴棒防狼,从土平房里打着地铺到用着炉子取暖造饭,从风雹雨雪中观测到摇着滴滴答答的电台发报,从大夜班的值守到遇见每一个黎明的到来……在“一天有四季、一年无四季”的高山之巅克服阴寒缺氧、周围6千米内荒无人烟的困难,为祖国和世界揽云测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鞘岭气象站从气象设备、观测业务到传输系统,从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到轮岗制度改革,快速步入现代化。为气象工作、科学试验、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等提供观测资料、气象服务,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测天答卷书写在乌鞘岭上。
乌鞘岭国家基准气候站站长杨文清介绍乌鞘岭气象站的发展情况
乌鞘岭气象站的世界意义
初夏时节,记者从兰州出发,向海拔3045.1米的乌鞘岭气象站前进。
汽车奔驰在连霍高速上,将一排又一排绿色的白杨甩向远方。过天祝县城,越过一级又一级抬升的山路,常年积雪的乌鞘岭进入了眼帘。
在雪山之巅绿色起伏的山脉间,一排现代化的红色楼房显得格外耀眼,那里就是气象界大名鼎鼎的乌鞘岭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