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各上市航空公司和机场陆续发布了上半年经营业绩,其中仅有3家航空公司和4家机场实现盈利。
航空公司中,春秋航空盈利8.38亿元、厦门航空盈利2.36亿元、吉祥航空盈利0.62亿元。
机场中,海南机场盈利5.83亿元、厦门空港盈利1.66亿元、白云机场盈利1.58亿元、上海机场盈利1.32亿元。
3家航空公司和4家机场,加起来一共盈利21.75亿元。
然而,国内四大航空公司,国航(-34.51亿元)、东航(-62.49亿元)、南航(-28.75亿元)、海航(-16.09亿元),4家加起来亏损额就高达141.84亿元。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高铁这边,则是另一番景象,上半年京沪高铁实现利润51.36亿元,利润达到上市四年以来的最高值。
同样是远程出行的交通工具,为什么在盈利能力上差距这么大呢?要分析盈利情况,无非就是从收入和成本两个角度来看。
收入方面,作为运输行业,无论是民航还是高铁,其收入多少都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旅客运输量,二是票价水平。
旅客运输量方面,上半年民航旅客运输量为2.84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88.2%,铁路方面的旅客运输量为17.7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9.77%。
从旅客运输量的恢复水平上,民航就与高铁拉开了差距,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出行方式选择习惯的改变,高铁的趋向性越来越强。
票价水平方面,单拿北京-上海行程来看,高铁二等座全程票价555元,而机票方面暑期的平均价格都在1000元以上。
因为高铁执行的是一口价,因此不存在价格变动,而机票价格则是由航空公司进行市场化定价,价格随时都会变化。
今年以来,国内航空公司普遍维持高票价水平,一季度机票价格就同比上涨了30.6%,暑期的涨幅将会更高。
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对疫情后的市场预期较好,因此想通过维持高票价多赚点钱,这也是今年大家普遍感觉机票价格贵的原因。
因此,在收入方面,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旅客运输量还是票价水平,民航与高铁相比,都不占据优势。
看完收入,下边我们再来看下成本的情况。
剔除固定成本不看,在运营过程中的变动成本方面,航空公司的成本大项包括燃油、人工、起降费、外汇损失等,高铁的成本主要在电能、人工等。
航空公司在运营中的燃油、起降费、外汇损失成本,是高铁没有的,近年来油价一直保持高位,人民币又持续贬值,就给航空公司带来了高昂的运营成本。
因此,从成本上来看,民航也并不具备优势。
不管是从收入还是成本分析,民航目前的情况都不及高铁,也反映出随着高铁网络持续完善,对民航的挤兑效应进一步凸显出来。
所以,民航真的就干不过高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