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2019年1月第1次印刷p8《断章》第1节第2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否漏字,应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答:我们查核了多个版本,比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鱼目集》、人民文学出版社《鱼目集》,确没有“的”字。虽说加上“的”字,更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规范,但对于经典诗歌作品,还是保持原貌为好。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课下注释⑨〔丈夫之冠(guàn)〕中的“冠”读四声,表示“行冠礼”;九下《送东阳马生序》中课下注释⑧〔既加冠(guān)〕中的“冠”读一声,表示“年已二十举行加冠仪式”。此处两个“冠”的意思相同,却有两个不同的读音。为什么?
答:两处意思不同。《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冠”有两个读音:一是阴平,指帽子,为名词。二是去声,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这是个动词。简单地说,用“冠”表示行加冠礼,用作动词,是去声;用“加冠”表示行加冠礼,“冠”在“加冠”中作为名词,读阴平。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不说”中的“说”是不是应该作“悦”?
答:这里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论语》中就有过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之前已经出现过这一语言现象,所以教科书中没有加注。
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现象,比如,本课“仓鹰击于殿上”的“仓”字是“苍”的通假字,《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余”和“予”,这是古今字。教学时不必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概念,也无须考查学生对这些术语的掌握,所以教科书中都统一用“X,同X”的方式进行注释。但是学习文言文时,要让学生关注这些语言现象,并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