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媒体的讨论中,早已总结出一款理想的头戴式设备应有的几大要素:
1、性能强劲且功耗低的芯片——尽可能模拟人眼且不产生眩晕,同时不能发烫;
2、视角足够广且不产生扭曲的屏幕——取消边界是必要的;
3、长续航电池——参考手机为什么能普及;
4、不影响生活——反复摘取设备过于不便;
5、交互方式足够简便——如果还需要手柄键盘鼠标,那又多个设备负担;
6、别太重。
显然,刚发布的苹果Vision Pro并没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芯片算力还是不够,演示中出现掉帧;视角是没问题的;不考虑电池续航仅有两小时的前提下,能够看到外界景象确实不会影响生活;交互方式堪称顶级;电池都外接了,就是为了妥协重量的选择。
同时高达3499美元的售价也脱离了大众消费品的市场,要说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还有些为时过早。
但这次发布会毫无疑问是一场成功的“炫技”:除了意念控制以外,大概率不会有比眼神和手势控制更为直接的人机交互方式了。
01
硬件:售价的拦路虎在硬件端,除去苹果自研的芯片外,Vision Pro选用的是一套近乎于当下“高端头显设备标配”的组合,也就是把当下能用的最好的硬件都用上了。按券商的测算,光硬件成本都至少1500美元以上。
最核心的芯片采用的是“双芯片”方案,一块用于MacBook Pro上的自研M2,一块专为头显设备研发的R1,前者为这款设备提供堪比高端笔记本的运算能力,后者则是服务于“空间处理能力”。
用库克的话来说,iPhone是移动计算平台,那么Vision Pro则是空间计算平台。全新研发的R1暂时没有详细参数,但其服务于该产品的12个摄像头、5个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传感器和6个麦克风,并声称它可以在12毫秒内处理传感器数据,这意味着极大降低了与肉眼识别之间的差异,也减少了过往VR设备被诟病的晕眩症状。
上一次听到类似的表述,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车载芯片上。同时对于绝大多数厂商来说,这款自研的R1芯片几乎断绝了短时间内赶上苹果的可能性,市面上最优解,是高通的XR2,也是当下VR厂商们采用的选择。
这种双芯片的配置本就意味着一种折中方案。苹果已经推出了性能更强的M2 Ultra芯片,制程上M2的5nm也并不是最先进工艺,但这都没有直接应用于上。
同时在演示过程中,所谓“无限扩展的界面”最多也只同时出现了三个独立的app页面,并且还有掉帧现象出现,这些都意味着现有算力不足以支撑其流畅运行。
问题可能出在散热和能耗上,搭载M2且只配备一个风扇的MacBook Pro在一些测试中出现108度高温并自动降频,虽然Vision Pro已经配备了双风扇,可头戴式设备对于过热几乎是零容忍,继续堆算力或许不够现实。
同时,更高的算力也意味着更大的能耗,最为直观的体现在电池上,Vision Pro为降低头部负担已经把电池用“充电宝”的形式拖出去一根线,续航还是只有两个小时。
话说回来,都把电池分体了,为什么不索性把芯片也拖着算了。
硬件的第二大类,是显示屏。苹果采用的索尼定制Micro OLED拥有4K分辨率,虽仍不及人眼所需更佳的8K,但已经是能够量产的最先进屏幕,索尼报价高达300美元一块,光这一项成本就赶得上一些VR设备的售价。
同样搭载该屏幕的VR设备MeganeX今年7月发售,预计售价为1699美元,虽号称轻量级设备,但重量仍有320g。
最后则是连接显示屏和人眼之间的光学设备,类似于镜片。在多个解决方案迭代后,如今Pancake已是主流成熟硬件,解决了此前关于图像畸变、眩晕感和近视用户使用问题(组合镜片能够调节屈光度)。成本大约在30~40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