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桓公准备从始封地迁居他处的时候,曾与太史伯有过一次长谈。当时姬友问太史伯:“周衰,何国兴者?”(出自《史记·郑世家》)太史伯提到了齐、秦、晋、楚四个大国,将会在王室衰落时有一番作为。可咱们的故事在进入东周以后,一直在北部地区来回奔走,齐、秦、晋三国都有讲述,偏偏楚国却还未开启东周时期的首篇“史话”。那今天在下就带大家前往一趟楚国,看看这个南方大国的一些事儿。
郑桓公问计于太史伯
不知各位史学爱好者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楚国的历史上,曾经有多位国君被称为“某敖”。这样一个既不像人名,又不像谥号,甚至很多楚国贵族也用过同样形式的称呼,就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所以,在史学界,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诸如“某敖”为楚国官名说,为先君谥号说,为先君庙号说,或者为被篡位后不被认可王位说等等。
正是有了前辈们的各种推测,也给了鄙人不少启发,让我也对楚国的“某敖”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下认为“某敖”理应是那些比“王”矮一级的首领的称号(介乎于谥号与尊号之间的一种用法),并且这种用法不是很多人说的那样,从楚人先人传下来的用法,而应该是楚武王熊通的“原创”。至于为何在下会有这样的想法,且看我下面的解释:
楚武王熊通
1、从“某敖”称呼出现的时间来看,不应是楚国先人流传下来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目前已知史料的记载,无论是《史记·楚世家》还是《清华简·楚居》,出现“某敖(嚣)”(“嚣”是《楚居》中“敖”字的写法)的用法,都是从楚若敖熊仪开始的,即楚武王的爷爷。往前寻找,就再没有这样的称呼了。甚至连那位曾经喊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熊渠,他的前后几任国君也只是记为“熊某某”,没有用到这奇特的称号,显然说明“某敖”并非楚人祖传。
而若敖、霄敖、蚡冒这三代有着特别称号的楚国国君,刚好是楚武王熊通直系血亲(分别是熊通的爷爷、父亲和兄长),又是楚国早期比较有为的三位君主。所以,熊通在僭越称王后,给这三位血亲各追尊了一个称号,来彰显自己一脉的与众不同,证明自己“王”的身份有多尊贵。这也是在下认为“某敖”是熊通原创的原因。
楚若敖熊仪
2、各种“某敖”到底作何解释?其实关于“某敖”做何解释,很多学者都给出过他们的说法,在下基本赞同“敖”字是类似于首领的意思,而它前面那个字是一个地名。但鄙人跟他们的想法也略有不同之处就是,我并不认为那个代表地名的字是这几位国君的都城,而应该是他们离世的地点(或者说是墓地所在)。之所以在下有这样的看法,原因有两点:
其一,从若敖到蚡冒总共才50年的时间,如果“敖”之前那个字真代表他们的都城的话,这楚国国都迁移得也过于频繁了,不太符合常理。其二,在楚武王熊通之后,仍出现过三位称为“某敖”的楚君,其中有位叫“郏敖”的国君,在《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葬王于郏,谓之郏敖”这样明确的记载,更证实了那个代表地名的文字应该是这些称“敖”的国君墓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