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中的正月十六:上元灯夕后一夕,风俗传来走百病
正月十五是民间大节,自先秦就有祭祀春月的活动,到汉朝汉武帝改历《太初历》,将正月一日定为岁首,崇尚道家的汉武帝尊太乙星君为宇宙元神,此间带着原始的星月崇拜,正月十五是为祭祀太乙的重大日子。
真正将正月十五定为节日,是隋炀帝时期,新年之后逢着第一个月圆之夜,春气盎然,又正在年节当中,佛教道教都有隆重的灯火法会,民间自发的祭祀和狂欢也正应其时,人们走上街头,彩衣异服,踏月狂欢,一些经历过战争的老臣,深感惊悚,担心民变,曾经上书皇帝要求禁止。好在隋炀帝此时并不糊涂,人们这是在盛世里自由狂欢,何罪之有?
唐朝正月十五是法定假日,开始是一天,但是到了天宝盛世,正月十五假期放宽到三日,也就是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三天假。虽然正月十五,法定叫作“上元日”,那是唐朝道教立国,将道教的名词用于节日,但实际灯会三天。首都长安洛阳,唯一在这三天夜晚不实行宵禁,人们可以自由出入,穿梭城市郊区,享受灯火春月。
那么宋朝的正月十五上元节,自十三日起,就开始有花灯会,号试灯,到正月十七收灯,实际节日期长达五天。
明朝则更长,有的地方延续到正月的最后一天。
今天来谈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古代习俗,就是为什么元宵节,明朝流行穿白衣裳。
实际这个问题,还要上溯到唐朝。
至少在唐朝,新年新春,是要穿白衣裳的。李商隐有“怅卧新春白袷衣”。在唐朝,流行白苎麻做的衣裳,一时达官贵族,英俊士子,都以穿白色的苎麻衣为时尚。
宫廷歌舞中,也有著名的白苧舞,以雪白的衣裳,载歌载舞。
白色代表雪意,月光,仙意,圣洁。且在早春之时,更衬托一种面向未来的迎春之美。
那么到了宋朝,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夕,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当然白的不止是衣裳,头上的闹蛾,雪柳,玉梅,银幡,都是接近白色的。这种服饰并不会显得萧瑟,反而在灯火明月下,显得银白俏丽。这种衣裳叫作夜光衣,或者月华裙,连头上白色的昆虫饰品,也叫月光蛾。
这种白色显然一方面来自民间对早春月光的崇拜,另外也加上了时尚审美的力量。显然在宋朝的流行,还是本自于唐朝或者先唐就有的色彩美学。
因为我们知道,唐朝道教立国,仙衣,也往往指的白色的衣裳,而早春正月,正是雪未尽,始迎春之际。
所以说正月十五白衣的传统可以上溯唐朝或者先唐。
而这种美在民间流传。
自宋朝开始起,就有盛大的灯会,女子可以出门赏灯,也是盛大的社交活动。平常难得出门的女性可以随着人流踏月赏灯,王诜“”寒轻夜永,纤手同携。“辛弃疾“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写的看灯时女子的自由和行动的释放。
这种出游的风俗,延续下来,成为一年一度女性的欢愉。
到了明朝,服饰文化更为细腻精美,女性们专为元宵节看灯,准备白色的衣裳。这点在《金瓶梅》中,有盛大的表现,有钱人家的女性,是要穿吴江出产的白绫做袄子,没有钱的,也想办法要一件白色的衣裳,好出席元宵节的出游盛会。
由于古代的元宵节是一个长达几天的灯会时段,那么正元宵节,人们看重和家人的团聚,那么到了第二天,就是最放松的时刻,从明朝开始起,流行正月十六,女性相约看灯,在都城的人们沿着人流道路围绕城市道路远行,最远的是要走到宫城门口,触摸宫门的门钉,意味添丁,然后浩荡的人流返行。这种活动也赋予了美好的祝福,叫作“踏月光”“踏百病”。走在月光下,老少同行,灯光月影,笑语吟吟,享受了难得出行的畅快,也活跃了身心。
“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
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明张宿《走百病》
这是明朝张宿写的走百病的盛况和欢悦。
那白绫的衣裳在月光下呈现特殊的美,走过那座桥,就带走了百病。
在往前面的宫门去触摸门钉,就这种节日的行走的快乐,值得一年回味啊。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处于被礼教束缚的压抑中,也只有这天晚上,才是女性们天性释放的好夜晚,可以想得到她们穿上早春最俏丽的白色衣裙,头上戴着银白的各类装饰,摇曳在月光灯火的街道,彻夜行走,乐此不疲。
当然这种旅游也冠上了很好的理由,去祈求添丁,去消除疾病。
“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期明年天有缘。“明 · 周用 《走百病行 》
那么元宵节的灯火流传已久,到了明朝,更是从十三日就开始,十五日元宵节属于家庭家族聚会,聚会的重要话题,就是第二天相约走百病。
于是姨妈,新媳妇,小姑子都约好了,梳妆齐整,在十六日晚上一起出街。
当然街上也是白衣人流,约定成俗。
传说这天晚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百种疾病,都会被埋在土中,所以所有人都要出游,用新春的健康气息,送走疾病。如果你不出来走动,不活动筋骨,这一年,手臂无力眼睛不明,爱得头痛的毛病。
今夜哪怕踏破了绣鞋,也比一年喝医生的苦药要好。
你看看那不能出门的老妇人,一定是去年没有出来,越老越困在家里。
今年今夜健步走,更期待明年也有这样的天气,大家一起走百病!
中国人喜欢集体活动由来已久,现在街上的大妈舞,暴走团,直接可以上追明朝时代,行走健身是由来已久的民族运动哦。
不过明朝的走百病,更为仙美,因为女性都穿着白色的衣裳,
“上元灯夕后一夕,灯光烛光光烁烁。
人家女儿白皙皙,踏取春风好消息。
风俗传来走百病,夜妆夜服相宜称。
女郎行径英雄心,卦头论采不论命。
十字街头烟火红,东偏走西西走东。
人生不乐复何如,无病无忧福有馀。”明末清初 · 王邦畿 《走百病行 》节录
这里点出了明朝走百病,是在正月十六。
上元节之后的第一天晚上,灯火依然繁盛华丽。
白净的少女,踏着春风走百病,那白色的头饰,白色的衣裳,相得益彰,分外清美。
这女孩子却是英雄心,要的就是大胆出游,也不怕发生什么事情。
在十字街头,在烟火照耀的晚上,从东面走到西面。
这种青春蓬勃和快乐,让人动容。
人生就该有这样的快乐,无病无忧,有福有健康!
实际上普通人家是支持这种出游的,姐妹,亲戚一起出街,看到平常难得看到的街景,感受都市和国家的繁华,在行走中活跃身心,感受春气,以更饱满的姿态迎接未来。
不过也有人反对,当然是豪门贵族,礼仪之家,认为女性出门不雅,多风险。
但是春天来了,为什么不出去走走呢,这么好的月色,这么美丽的灯火?
到了清朝,民间有些地方还是保留了正月十六,穿白衣走百病的风俗。
只是到了清朝中叶,白衣多用于丧事,而仙袂飘飘走百病的习俗也就逐渐淡化和消失了。
不过热爱春天的人们化作了另外一种形式,过正月十五。
因为正好,小区广场舞就在这两天重新有人汇集,穿着五彩的衣裳,随着音乐起舞,也算是走百病的另外一种形式吧。
春天,来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